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8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4篇
管理学   49篇
民族学   82篇
人口学   32篇
丛书文集   371篇
理论方法论   68篇
综合类   1264篇
社会学   225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158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172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144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124篇
  2003年   116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审视大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是一种新兴知识分子文化观念之产物,它充分地体现了大众的文化创造精神,是文化发展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变,鼓励大众的文化创造精神,利用大众文化形式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92.
加强学生社会实践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阐述了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必要性,探讨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途径,其宗旨在于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3.
中外学者关于文化的种种定义,各有长短,反映了近现代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对文化认识的历史过程。通过归总众多学者关于文化的定义,我们可以从要素和特征两方面看待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94.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铸造了傣族人民个性鲜明的水情结。文化是各个民族对特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适应成果的总和,透过傣族人民的水情结,我们将可以领略到该民族独特的生活习俗、审美追求和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95.
对我国部分企业文化建设现状的综合分析表明 ,加入WTO将使我国企业文化建设面临很大的挑战 ,我国企业与外国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识、方法、战略上存在差距 ,从应战角度提出了我国企业面对WTO的对策  相似文献   
96.
97.
《文化哲学》是施韦泽生前发表的一部最重要的哲学-伦理学著作,是中国读者了解施韦泽提出和论证敬畏生命伦理学的方法和过程,并且探讨其思想与当代生态文明关系的最好资料。《文化哲学》的文化批判是其文化哲学的起点,敬畏生命伦理学则是其文化哲学的结论。而施韦泽所体现的向东方思想的转向和跨越,使其原本还没有直接针对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敬畏生命伦理学成为当代“生态伦理学革命“的先声,并由此成为当代生态文明的思想渊源之一。  相似文献   
98.
江南文化精神的“在”与“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今天阐释江南文化精神,有两个方面需要特别关注,就是江南文化的“在”与“说”。前者属于存在论问题,主要是江南自然、社会与人文的存在现状;后者属于语言本体论问题。主要是有没有人可以把江南文化的“在”讲清楚、说出来。在“怎么说都行”的后现代文化中,关于江南的“说”比关于江南的“在”显得更加重要与紧迫。以“江南诗性文化”为核心范畴的“江南美学与文化”研究,以区别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为空间背景,追溯江南文化的文化背景与渊源;以区别江南文化与齐鲁文化为区域背景,揭示江南文化的诗性与审美本质;以江南轴心期为理论基础,还原江南美学与文化的历史生成;以江南城乡差别为解释框架,探索江南城市诗性文化的精神结构,推动了江南文化从实学向美学的学科飞跃,是研究者进入江南最重要的学术配置与基本的主体条件。  相似文献   
99.
本文通过对几对再婚夫妇生育动机的分析,揭示了传统生育文化的现代影响  相似文献   
100.
本文旨在探寻中国和阿拉伯民族民间外交的古代历史源头,并进一步探讨中国和阿拉伯民间外交关系在现当代的形成与发展,主要解答以下几个问题:中国和阿拉伯历史上民间外交先驱所付出的努力是否为双方外交关系的建立起了铺路奠基的作用?民间外交工作的本质及其开展形式如何?双方民间外交的现状怎样,如何拓展民间外交在当今社会的发展空间?在建立阿中双方全面、富有成效的战略伙伴关系过程中,民间外交能发挥多大的作用?本文还对如何进一步开展阿中民间外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