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9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4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63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507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大量运用了湘西民歌体裁形式 ,如号子体裁、山歌体裁和小调体裁 ,这说明沈从文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也是一位民族音乐艺术家。  相似文献   
22.
辛亥革命肇始,中国思想文化多元的局面得以形成,并造就了沈从文文艺创作的辉煌。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反右斗争和文化大革命等诸次重大社会变局有着深刻的国内国际背景,所形成的社会政治生态使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多数时间呈现出由多元向单一的走向。特定的社会政治生态使自由知识分子逐渐边沿化乃至于消失。沈从文创作理念、艺术风格与主流文艺标准的冲突过程以及挣扎沉浮的人生轨迹,显示出20世纪中国自由知识分子一个时代的缩影。沈从文个体经历折射出的普遍意义,或可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作出可供参考的注脚。  相似文献   
23.
通过对沈从文笔下的不同女性形象及创作态度的分析,指出了作家对女性的态度和认知的复杂性,尤其是在对女性的抒写上有一个明显的分离和整合的过程。沈从文在创作后期试图用一种基于生命的美学观点来整合自己创作中的这种矛盾和分歧,从而使其笔下的乡村和都市具有了某种内在的统一性,构成了一个独特而自足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24.
虽然神秀和知讷具有不同的文化和时代背景,但他们都是处在各自国家禅宗思想本土化的关键时期,禅教并重是他们佛教思想的共同基础,通过对神秀和知讷禅佛教的主要思想进行介绍比较,可以反应出中国佛教和朝鲜佛教思想的历史交融.  相似文献   
25.
吴兴武康沈氏是南朝最为活跃的南方土著家族 ,而其势力之崛起则可溯源至两晋之际。由于三吴文化高门在亡国后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从而为地方土著豪强的兴起创造了条件。沈氏即在此时借其他豪强相互残杀之机登上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26.
唐代著名诗人岑参以边塞诗名世,从文学史的角度结合岑参诗作描述岑参西域经历的论述颇多,但分歧亦大,尤以首赴安西路途为最。运用当今学界对唐代西域之政治、军事、商贸、地理、交通及出土文物的研究成果,基本可以说明,岑参首途安西出瓜州后,按常理应该不走丝路南道,不到敦煌,亦不过阳关,而是径由玉门关,走最安全、通畅之丝路中道。  相似文献   
27.
沈从文故事中对农人目光的文本化(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从文笔下的乡下人总是用一种独特标准来观察和批判城市以及城里人。这是异乡情调一种典型形式,即“乡下人”对于城市所形成的印象。沈从文将城市读者的“他者”构成叙事话语,所表现出来的始终是一种社会学意义的距离,同时也是一种民族学意义上的,或者性别和世代上的区分。从这种观察中得到的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对立通过反语和讽刺反映出来。作者拒绝叙述者无所不知的权威,叙述者的声音始终是不张扬的,而且他的写作是以语言的克制为特征的。从这样的叙事实践中所得到的结果,正是话语与话语对象之间的一种距离,同样也是作家与他所创造的世界之间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28.
小学学历的沈从文面对求学谋职的挫折和饥饿的缠绕,凭着一股坚忍不拔的毅力,跻身高雅的文学殿堂。“乡下人”的自卑心理情节使他能够清蠢理智的审视现代文明冲击下的都市生活,凭借自己熟悉的乡村经验构筑起他独特的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29.
在20世纪30年代多从社会学批评视角评判创作者的作家论写作氛围里,沈从文立足于文学为本位的批评立场撰写的、试图让批评回到文学自身的作家论,以把握作品风格与作家人格的感悟印象式的批评文本,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主流批评相对忽视文学独立性的缺憾,而且批评者开启的维护文学本体性的中国现代作家论批评的新视角,在表现批评主体独具特色的批评个性的同时,亦体现出注重文学审美特性的现代作家论批评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0.
与其说沈从文小说表征着对现代性的“撑拒”形式,不如说其内部的复杂与歧义性使其获得了与现代性的“和解”姿态。文章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萧萧》内部呈现出的多种面向进行解读,试图对沈从文作品中的现代性做出揭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