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2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2篇
民族学   1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49篇
理论方法论   47篇
综合类   1198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40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71.
武王在位时初步营建过成周城,具体位置在今汉魏故城一带;成王之世重新营建成周城,在今瀍河两岸。金文资料表明:成周城是西周时期的另一都城,西周时期在成周设有宗庙,成周城是西周时期的另一政治中心。  相似文献   
72.
周代“大师”职官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师”作为周官的一种,历来对它的认识存在模糊不清的地方,进而与它相关的师氏、虎臣、司马等官职也存在认识上的混淆。本文首先通过将“大师”解构为三种不同的官职来全面分析称为“大师”一职的具体情况,再就各种“大师”本身的发展演变试图揭示一些它与其他相关官职的关系,以便从一定程度上排除旧有的观念混淆。  相似文献   
73.
唐代著名诗人岑参以边塞诗名世,从文学史的角度结合岑参诗作描述岑参西域经历的论述颇多,但分歧亦大,尤以首赴安西路途为最。运用当今学界对唐代西域之政治、军事、商贸、地理、交通及出土文物的研究成果,基本可以说明,岑参首途安西出瓜州后,按常理应该不走丝路南道,不到敦煌,亦不过阳关,而是径由玉门关,走最安全、通畅之丝路中道。  相似文献   
74.
沈从文故事中对农人目光的文本化(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从文笔下的乡下人总是用一种独特标准来观察和批判城市以及城里人。这是异乡情调一种典型形式,即“乡下人”对于城市所形成的印象。沈从文将城市读者的“他者”构成叙事话语,所表现出来的始终是一种社会学意义的距离,同时也是一种民族学意义上的,或者性别和世代上的区分。从这种观察中得到的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对立通过反语和讽刺反映出来。作者拒绝叙述者无所不知的权威,叙述者的声音始终是不张扬的,而且他的写作是以语言的克制为特征的。从这样的叙事实践中所得到的结果,正是话语与话语对象之间的一种距离,同样也是作家与他所创造的世界之间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75.
连坐法是先秦法家严刑重刑的标志,"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是其文化专制的标志,它们的形成与《周礼》关系密切.《周礼》的乡遂制度为连坐法的形成提供了模式,而担负着国家政令传播职责的吏师制度则是法家"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文化专制的蓝本.  相似文献   
76.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作人借鉴西方资源 ,确立了在尊重人性基础上的现代儿童观 ,并倾力于儿童文学与儿童生活关系的探讨。他早在 1 91 4年写的《童话略论》和《儿歌之研究》,对童话和儿歌分别作了全面而不失深刻的研究 ,具有导夫先路之功。并且 ,遵循其学术研究与思想启蒙同时并举的一贯做法 ,周作人又对当时儿童文学界的许多错误倾向 ,予以持续不懈的批判  相似文献   
77.
本文在吸取和借鉴前人说法的基础上,结合考古实物资料,从形音义方面对西周金文中传统释读为"彤欮"、"厚必"的二物进行了讨论。将前者改释为"彤杆",即"涂红漆的箭杆";对释后者为"緱必"的观点加以补证说明。  相似文献   
78.
小学学历的沈从文面对求学谋职的挫折和饥饿的缠绕,凭着一股坚忍不拔的毅力,跻身高雅的文学殿堂。“乡下人”的自卑心理情节使他能够清蠢理智的审视现代文明冲击下的都市生活,凭借自己熟悉的乡村经验构筑起他独特的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79.
在20世纪30年代多从社会学批评视角评判创作者的作家论写作氛围里,沈从文立足于文学为本位的批评立场撰写的、试图让批评回到文学自身的作家论,以把握作品风格与作家人格的感悟印象式的批评文本,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主流批评相对忽视文学独立性的缺憾,而且批评者开启的维护文学本体性的中国现代作家论批评的新视角,在表现批评主体独具特色的批评个性的同时,亦体现出注重文学审美特性的现代作家论批评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0.
与其说沈从文小说表征着对现代性的“撑拒”形式,不如说其内部的复杂与歧义性使其获得了与现代性的“和解”姿态。文章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萧萧》内部呈现出的多种面向进行解读,试图对沈从文作品中的现代性做出揭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