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6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7篇
丛书文集   245篇
理论方法论   58篇
综合类   1049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胡适一生自觉地推行西化的方法论,特别是进化论和实验主义,引起了中国学术的现代化转型,在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但这样的方法在世界舞台上并没有多少创新,容易破坏中国文化内部的生态平衡,往往让西方文化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得出他强我弱的结论,不容易深度发掘中国文化现代价值。他的这种做法,用严复的观点来说,就是把马蹄装在牛身上,既不能日行千里,又失去了耕田的能力。当然胡适也试过折衷主义和中国文化本位,但这不是他的方法论的主体。  相似文献   
992.
文章根据古代文献对燧人氏“察辰心而出火”的记载,利用天文学方法,根据大火星出没的季节来推算年代,从而确定燧人民的可能年代在距今1.7万年或1.9万年.  相似文献   
993.
今天提出的和谐社会建设问题,在悠久的中国文明传统中一直是志士仁人思考和谈论的热门话题。苏轼处于北宋中期士大夫积极提出政治变革主张的特殊时代,因此,通过政治改革实现社会和谐,是他关注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从苏轼以人的快乐与满足为人生目标与价值追求的观念,观照其社会和谐思想,发现其中的某些观点与今天所致力的和谐社会建设是相通的,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94.
钟嵘《诗品序》中的"文约意广"与"文繁而意少",孤立地看来是有"矛盾";如若明确了"每苦文繁而意少"意动性语言技巧的运用及其涵义,则知二者并无矛盾。对其矛盾说加以破解,正本清源,无论对恢复钟嵘四言诗论的本有文义,正确解读《诗品序》,还是对正确理解古典诗学其他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廓清和重建意义。  相似文献   
995.
古代润州(今镇江)被称为"吴头楚尾",居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是南来北往水陆交通要冲。苏轼虽然并未在润州任职,但12次途经润州(今镇江),与润州士人柳瑾、刁约,与留寓润州的沈括、王存、苏颂、米芾,与润州佛教人士圆通长老、宝觉长老、焦山纶长老以及佛印等都有或深或浅的交往;苏轼更是与润州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曾计划买田润州长期居住,在风光旖旎的金山、焦山、北固山、南山、蒜山都留下了诗文和遗迹。认真研究苏轼与润州各方人物及景物的联系,建立相应文化景点,对于研究苏轼与地域文化关系,对于提高镇江文化知名度无疑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96.
释印顺的人间佛教理论是承印度佛教大乘教义应机而成的,对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分析具有重要的观照意义。根据释印顺的人间佛教理论,从释印顺生平及"人间佛教论"、由释印顺"人间佛教论"观照贾宝玉和贾宝玉的佛乘境界三个方面,得出贾宝玉深具佛性、最终成佛和达到缘觉乘境界的结论。  相似文献   
997.
从施蛰存的女性气质、感伤性格和内倾型人格三个方面论述作家个性对创作的影响。丹纳说, 社会把 “特征印在艺术家心上, 艺术家把特征印在作品上”。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 这是颠扑不破的大前提。然而面对同一社会生活, 作家的创作为何又千差万别? 这就不全是社会因素所能解释得了的。本文试图分析施蛰存的性格、气质对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8.
张立荣 《晋阳学刊》2012,(2):119-124
苏轼、黄庭坚的七律诗风差异很大,如果以黄庭坚七律作为七律发展过程中的正体,苏轼七律则属变体,二人的合力将北宋的七律创作推向了高峰。从句法、炼字、用典、虚词运用、格式新变等方面比较,可见二人七律创作技法之异同,及在七律技法上的继承与新变。从对苏、黄二人七律技巧的分析,可以看出苏、黄人格之异趣:苏轼外纵而内敛,黄庭坚却外敛而内纵,这种结论与学界对二人性格的研究与论述正好相反。希望通过对二人七律技巧这一现象的分析,把握其时代特征,特别是诗人的人格异趣,以推进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也希望通过此文的分析,能为学界在诗人诗作的研究上提供方法论的借鉴。  相似文献   
999.
陈其泰 《河北学刊》2012,32(1):41-46
《文史通义·原道》篇是章学诚历史哲学探索的代表作,他不作经院式探讨,而是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因而具有批判性和超前性的鲜明特色.他提出历史哲学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命题:其一,“道出自然”,“渐形渐著”,存在不得不然的客观趋势.其二,应当区分推动形成万事万物的客观法则的“道”本身,和万事万物的具体形式;“言圣人体道可也,言圣人与道同体不可也”;“学于众人,是为圣人”.其三,“道”与事功密切相连,六经不能穷尽“道”,事变之出于后者,六经不能言,立言之士的责任是总结出新的“道”.诚如梁启超所言,章学诚的论述“实为乾嘉以后思想解放之源泉”.  相似文献   
1000.
在《西游记》研究中,《朴通事谚解》常被引用来证明《西游记》在元末已经基本定型。文章认为这个证据要大打折扣。刊印于1677年的《朴通事谚解》的祖本虽成书于元末,但它作为朝鲜时代的汉语教科书却经历了明清两代的修改,这些修改反映了汉语以及汉语背后的时代社会的变迁,它包含了元代同时又加进去了明清两代的东西。因而不能把它作为纯粹的元代文本加以引证。与《朴通事谚解》比较,今存的元代和明代前期描叙唐僧取经的杂剧和美术作品,故事都要稚拙得多,令人怀疑《朴通事谚解》对《西游记》平话的叙述可能经过了明清人的改动和增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