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2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3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轶事观是司马迁和普鲁塔克传记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鲁塔克将轶事作为刻画传主的性格和心理的主要手段,其趋向使轶事与宏大叙事对立起来;司马迁则在轶事作为揭示传主性格和心理手段的基础上,着意将轶事与宏大叙事在对立中又统一起来,表现出将传主的性格和心理同传主真实而丰富的人生历程、社会历史的进程相结合的趋向.对二者轶闻趣事观念的研究对于推动现代传记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2.
王灿 《阴山学刊》2011,(3):78-82
司马迁之《史记》开"正史"之先河,在这关键的转折之中,文化背景与民族心理因素至关重要:中国经史子集"四部"之分,实为一种"文化层级"意识,与"三不朽"的人生"价值层级"相对应,二者皆中国特有;再者,由于世易时移,进入"经"书行列的时代契机不复存在,加之司马迁个人身份特征与孔子式"圣人"形象不合,没能如愿进入"圣人"行列...  相似文献   
73.
《资治通鉴》长编分修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资治通鉴》长编分修的具体分工问题,历有争论。学者多惑于《宋史.刘传》谓专职汉史,及受传统叙述中“魏晋”连书的影响,忽略了《通鉴》之魏纪、晋纪长编并非出自一人之手的可能性。而实际上两汉、魏纪长编由刘完成,两晋南北朝至隋之长编成于刘恕之手,范祖禹除了编修唐史长编外,还整理了刘恕遗留的五代史长编。  相似文献   
74.
游学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揭示游学的重要价值,从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及其著作《史记》这一典型案例入手,运用性别角色理论及社会学理论,通过分析司马迁为人、著书的成功之处,探究游学对其产生的积极作用,从而窥见游学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5.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多民族的系统研究始于司马迁,他开创了“四裔传”的先河,使中国民族史研究有了明确的时空概念、明确的对象和丰富的内容,奠定了中国民族史学发展的基础。司马迁还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角度,在民族研究中建立了中国民族史研究的整体观,说明了民族发展与国家发展具有互动性,提出了黄帝是“华夷”的共祖等思想。这些思想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是深远的,贡献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76.
历代文体论著对司马相如《难蜀父老》的文体性质说法不一。从文体结构分析,《难蜀父老》与檄、移、对问、问对等文体不同,当自成一类。萧统《文选》单独设立难体,当是。辩难之风盛行是《难蜀父老》产生的文化土壤,战国秦汉间辩难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了难体文的发生、发展、衰落与转型。《文选》“难”类舍《韩非子》四篇《难》和一篇《难势》而仅录《难蜀父老》,并非舍早录晚、舍源头录支流,其原因与萧统舍章体而录篇体、舍立意而录翰藻、尊儒学而重教化的选文标准有关。《难蜀父老》独立成篇、文辞考究、注重教化,因此成为《文选》难体文的典范。  相似文献   
77.
司马光是北宋史学大家,其诗歌数量也不少。他的咏史诗在内容上,或借咏怀古人强调个人素质对国家命运的影响;或借咏怀古迹表达出其历史沧桑感;进而表现出其历史发展观。在艺术上,咏叹对象的相对一致性;理性的思考、客观的叙述多于形象性思维;多古今兴衰之叹少个人怀抱之情。  相似文献   
78.
Abstract

This article scrutinizes three texts about Xun Zi written during the Qin-Han period: the final part of “The Questions of Yao” in the Xunzi, a rebuttal by one of Xun Zi’s disciples of the idea that Xun Zi was inferior to Confucius; “Mencius and Xun Zi” by Sima Qian in his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and the Annotated Book of the Xunzi by Liu Xiang. We explore the images of Xun Zi as a great Confucian (大儒) that emerge from these texts, as well as their authors’ motives for writing. These texts are understood within three contexts: first, the self-identification of a Confucian; second, the dispute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and lastly,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classics and the annals and biographies. Due to their different discourse environments, Xun Zi’s great Confucian image project a different significance in each: in one, he is a model of action who can act in accordance with perfected morality; in another, he is a model of “private words,” who can counter the philosophers of his day and become the teacher of kings; and finally, he is a model of “official learning,” able to use his knowledge of the classics in practical statecraft and elucidate the kingly Way. Overall, these three texts represent three types of discourse on a great Confucian. At the same time, they also exhibit their writers’ consciousness of their times and their views of the genealogy of daotong, or transmission of the Way; hence their significance for intellectual history.  相似文献   
79.
学界对司马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他的史学成就方面,而对其哲学成就的研究相对薄弱.《传家集》中收录了司马光大量的有关哲学方面的著作,这充分说明其在哲学方面有较深造诣.司马光逝世之后,虽然断断续续有零星的关于其哲学思想的研究,但是比较散乱.真正对司马光哲学思想进行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三十年来,关于司马光哲学思想的研究走过了由研究方法的改进到研究论域的拓展再到研究深度不断深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80.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在钩稽相关史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司马相如故里在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的观点,在学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为使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应注意扩大搜寻范围,多方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拓宽视野,深入挖掘梁武帝设置相如县的深层原因及其文化意义;坚持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