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6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41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51.
长期以来,人们以为元时期是苏轼创作的潜沉期,故而忽略了对这一时期苏轼创作心态的研究。文章从便于真情流露的尺牍文着手,探究苏轼此一时期在忧谗畏讥的背景下创作心态的复杂及改变,并由此引发的艺术风格的转变。  相似文献   
52.
在笔者发表了《关于今本"《大唐新语》"的真伪问题》(本刊2004年第1期)后,对于今本《大唐新语》的真伪问题已展开了较热烈的讨论.本文是对讨论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的评述,并进一步论证了今本《大唐新语》之为伪书.  相似文献   
53.
简单介绍了历史上士大夫文人的归隐情形 ,突出苏轼的归隐与他们有别。苏轼是心归而身未归 ,视功名富贵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从不贪禄恋权。苏轼常存归隐之心 ,只不过他是要回归到百姓中去。  相似文献   
54.
本文以苏先生文明起源三阶段、国家发展三部曲和国家产生三类型等考古学理论,解决渤海开国史的一些基本问题,为渤海开国史的编著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5.
从艺术创新的角度考察苏轼对韩愈诗歌的承传创变,揭示韩诗之变与苏诗"变中之变"的关捩点皆"以文为诗".作为诗歌革故鼎新的一大法门,"以文为诗"在苏轼手中得到了新拓展.苏轼对韩诗承袭因革的背后尚有深层的诗学意义.有别于丰神韵度的唐诗,典型意义的宋诗是一种以思理筋骨见长的新诗格,新诗格在苏、黄手中得以定型确立;而这,与他们借鉴韩愈的"以文为诗"有一定的艺术关系.  相似文献   
56.
以林语堂英译《东坡诗文选》为个案,从审美现代性的四个维度出发,综合分析林氏诗文翻译主、客体中的审美现性特征,可以发现林氏和东坡有着相近的性情和禀赋,林氏翻译实践具有鲜明的审美现代性特征,以此为基点可以探索中国传统诗歌外语翻译及其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7.
国格是国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凝聚力所在。苏武历经十九年磨难,始终不移大志,以自己的人生秉承儒家国格伦理,并给予彰显为:尽忠守节、忠君爱国;生死度外、死守大义;自强不息、高风亮节。新时期,弘扬苏武国格伦理,一是有助于加强当代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二有助于塑造和完善当代青年诚实守信的理想人格;三是有助于加强当代青年意志力的培育;四是有助于加强当代青年人生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58.
苏轼的诗词是高度个性化的存在,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存在。然而,这种个性化除了来自于诗人的自我之外,同时也来自于诗人一生中各时段所在地方的特性,我们称之为“地方性”。苏轼诗词中的“地方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与诗人的自我、诗中的自然、诗中的人文和诗人的思想以及诗中的地名等有着重要的关系。苏轼诗词中的“地方性”,来自于他所到过的许多地方、诗人自己对自然的敏感以及他深厚的地理意识,同时也来自于他对于诗歌艺术时空的建构。苏轼诗词里的“地方性”具有重要的诗学价值,对于当代汉语诗歌创作也具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59.
李白与苏轼的创作个性具有“旷放”与“旷达”的差异,前者倾向于外放热烈,后者倾向于内敛冷静。其原因在于李白是把自己摆放在繁华鼎盛的大唐帝国的横向历史背景之上来建构个人的理想,其豪侠的性格使建功立业的思想强烈伸张。苏轼更善于将自己摆放在宇宙人生的纵向历史中,着眼于调整自己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以求取内心的“和”与“安”的境界。  相似文献   
60.
《中州学刊》2010年1期发表的常法亮《开元天宝间王维行迹考》一文,由于作者不谙唐代的有关典章制度,以及存在着文献学功底欠缺、想当然下结论、没有读懂原诗等多方面的弊端,因而所分析的王维入蜀游、知南选、受制出使南阳等开元天宝间的行迹,全为错误。文章就该文的这些错误及产生错误的原因进行了评析,有利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