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66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陶渊明原本有着济世的豪情壮志,志入仕途是实现其志向的一条途径。但仕途生涯使他深刻认识到,置身于官场所需的虚饰矫励有悖于他所崇尚的自然率真的人生志趣,又因陶渊明一生对自然田园深怀热爱之情,他最终走上了归隐田园的道路。他的诗多以用来表现其用世之心,思想转换以鸟意象传达。保持洁身守志的精神品格,实现其超然自得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52.
中国东晋时期的田园诗宗陶渊明与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代表作家梭罗可谓世界历史上之"隐者双星",然其人其作在中美文学中的接受现象却值得关注。运用"传播研究"的方法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比对分析,可见出二位隐者及其作品在彼此文化中的接受程度,梭罗的"超验主义"与陶渊明的"自然观"中自然情结有分歧也有会通,他们不同的"隐"文化背后蕴含着对生命本身的人文关怀与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53.
佐虓 《学术交流》2006,(6):142-144
陶渊明的诗文与高洁的人格在当时就为人们所称赞,这与他儒道杂糅的思想和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他的诗文为人们描述了一个令人神往的田园世界,他的人生与心路历程为后来者提供了借鉴,后代作家更是从他那里寻找到了精神上的力量。可以说,陶渊明为中国传统隐逸风气的形成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54.
陶渊明面对世事、荣利、祸福、生死得失等困扰 ,都能以豁达的胸襟泰然处之。道家玄学委运任化的态度是他化解矛盾 ,达到平静的主要方法。平静的心态 ,使他体悟到了“道”的玄远 ,领悟了自然的真美 ,创造出了物我泯一的艺术境界。他的平静得力于道家玄学 ,然而又超出一般的玄学士人。  相似文献   
55.
在陶行知极其丰富的教育思想中,德育理论占有重要的位置.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内涵主要体现在知行合一、生活德育论两个方面,其特点则体现为德育目标的进步性、德育内容的人民性、德育途径的实践性.研究和利用陶行知的德育思想,能为我们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6.
元代对陶渊明的接受从多方面显现出来。元曲中陶渊明成为广泛援引的创作题材,“和陶”在元代文坛成为一种非常普泛的文化现象,而在元代诗论家们的评介体系中,陶渊明也高于谢灵运而广受推崇。这与元代诗风朴素、自然,不尚文采的时代审美风潮有关,也与缘于元人尚隐的心理基因。  相似文献   
57.
陶渊明与岑参的仕宦经历、山水田园诗风格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及诗文创作对唐宋两代文人的影响深远,尤其对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影响更为显著。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岑参的山水田园诗也深受他的影响,尤其在岑参早期的生活与创作受其影响最大。陶渊明与岑参在家庭出身与仕宦经历方面有着很多的相似性,二人的仕宦经历都体现了仕与隐的矛盾,并且这种矛盾都是通过山水田园诗表现出来的。对二人的诗歌风格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岑参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不但深受陶诗之影响,而且在艺术表现上较陶诗更为成熟,二人的山水田园诗分别体现了不同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58.
从拆除被典律化所束缚的陶渊明形象开始,指出陶渊明建立了一种复调叙述结构,并分析了其创作的类型和陶渊明作品内部的众声喧哗现象,认为陶渊明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转型期的标志性诗人。  相似文献   
59.
陶行知认为德育只有体现在社会性生活中才有意义.他把集体生活、教育活动、家庭生活作为德育的调节场和德行的践履地,并总结出在社会性活动和交往中实施德育的规律和优化德育过程的方法.  相似文献   
60.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诗作中都表达了对自然无限的仰慕之情,但是,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各自所生活的国度造成了他们在文化、哲学以及美学认识上的差异。在诗歌创作中采用了不同的意象,不同的语言风格,创造出相异的意境,从而反映出不同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