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0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25篇
民族学   15篇
丛书文集   306篇
理论方法论   41篇
综合类   1504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1.
王安石不仅是我国古代的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而且是优秀的教育家。王安石提倡经世致用的教育目的、推行新的教育内容和考试制度、强调学习和兴办学校的重要性、主张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今天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仍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2.
王朔由小说《顽主》开始塑造了一批"顽主群像",对小说文本进行细读,可以发现被认为是社会沉渣的顽主们,并非如大多数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玩世不恭的痞子,他们的肉体在地面上生活,他们的精神却在半空中悬浮,这就决定了他们在现实世界和形而上世界之间的痛苦徘徊。  相似文献   
93.
赛妮亚在<王安忆小说创作的误区>一文中指出王安忆创作的三个问题,即"欲望化写作与小资产阶级情调","个人悲观和虚伪的艺术"及"追逐时尚".而本文认为王安忆一直是一个严肃关注人内心世界的作家,她对人生对人性对社会的思考贯穿她写作的始终,因此有必要对这样一位创作时间跨度长、数量多、风格多变的作家评价时持慎重态度.  相似文献   
94.
桐城派对湖湘派领袖王闿运文学思想的影响是隐势的。不管是在学理、地域、教育以及王闿运的交游上,都可以发现桐城派和王闿运之间的渊源关系。王闿运的很多重要思想都可以说是对桐城派的袭用和吸收。  相似文献   
95.
王安忆《遍地枭雄》在直面现实可能性的虚构情境中建立起一个叙事意义上的"侠义"世界,但作者的叙事存在着观照生活与戏说英雄的矛盾,在一种看似充满温情与同情的叙事情境中隐藏着的是冷漠的眼神,并因此影响了文本意义的发挥。  相似文献   
96.
王安石的军事思想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精简军队 ,裁汰冗兵 ,建立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队 ;2 .加强军队管理 ,改革更戍法 ,实行将兵法 ;3.完善募兵制 ,实现寓兵于农的保甲制 ;4 .重视军需。王安石的军事思想及其实践虽然没有解除北宋的西北边患、改变“积弱”的政治局面 ,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使北宋军事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中国军事史上有一定地位。  相似文献   
97.
王安忆笔下的女性人物多是庸常之辈。她们精明世故,有小市民追逐物质利益的一面,但并不贪婪;她们地位卑微、生活艰辛,却能以顽强的毅力对抗生命的不幸和磨难,她们的身上跃动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柔韧力。  相似文献   
98.
王德威在《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中"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观点,引起了讨论的轰动。考察其"现代性"的理论,发现从文本叙述本身来看,存在着时空的语境"错位";从文学现代性发展的链条来看,对文学的启蒙性和审美性有着双重"误读",仅从晚清小说这一种文学类型就得出晚清"先于甚或超过‘五四’的开创性"显然是不合理的。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定位和理解不能仅靠一种冲动和新意,更需要的是以理性的态度进行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99.
送别,是中国文学中经久不衰的创作母题。我国送别诗历史源远流长,唐代的送别诗异彩纷呈,成绩卓著,尤其是王昌龄的送别诗通过不同意象的展示,使其情感含量大大增加,艺术感染力明显增强,具有超时空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0.
以勒菲维尔改写理论为支撑,以王科一《傲慢与偏见》中译本为研究对象,考察20世纪50年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如何操控翻译。研究发现,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处于文化系统中的中心地位,控制赞助人、文艺政策、诗学,对王科一中译本文本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塑造、词汇层面的翻译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