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34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32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226篇
社会学   76篇
统计学   2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Web的企业经营管理CAI系统,该系统尽可能真实地模拟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实际企业竞争与经营管理的内、外部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综合应用管理类知识的教育和实战环境。  相似文献   
32.
33.
将CNKI和Web of Science作为中外文献数据源,通过文献计量法,从时间、地点、学科、研究层次、研究方向、关键词、引文等维度对国内外价值共创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目前研究的三个显著特征:研究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基础研究所占比例较大,实践、应用研究较少;价值共创的概念定义不清晰,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数量有限。  相似文献   
34.
web2.0的兴起引发了媒体环境及营销手段等种种变化,这些均为整合营销的实施提出了新的契机,关键在于能否充分发挥web2.0的应用元素,推进整合营销的执行.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提出了三点可操作性策略分析.  相似文献   
35.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语言系统中不断出现新词语。现今网络语言盛行,一些新词语、新用法给规范的现代汉语带来了影响和冲击。文章以2010年的流行语"给力"为例,探源取证,解析网络流行语的种种特征,以进一步认清语言的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36.
卞月娥 《云梦学刊》2012,33(6):146-148
“翻译目的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以目的论为理论依据,对《夏洛的网》的两个中文译本进行的对比分析.旨在引起学者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关注和重视。该研究发现,这两个译本都非尽善尽美。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应在理解儿童文学特殊性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努力提高儿童文学翻译作品的质量,进而更好地服务儿童。  相似文献   
37.
Web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发达国家已开始走向实用。然而在我国的发展却相对来说比较滞后,至今仍处于试验阶段,本文以四个部分来讨论Web教学的方式和方法。第一部分对Web教学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对Web上如何组织、制作和使用课件作了一般的说明;第三部分则对Web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网页设计三个基本要素进行了分析;最后一部分提出了在进行Web教学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8.
提出并实现了一个基于安全套接字层 (SSL)技术的安全Web课件系统。该系统可为Web客户机和服务器的应用层通信应用软件提供数据加密、信息完整性、实体鉴别和防抵赖等安全服务  相似文献   
39.
SUMMARY

This article critically reviews diverse representations of bullying of gay, lesbian,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people in contemporary media: cinema, television, journals, Web sites, fiction, children's books, comics, music, advertising, and pornography.  相似文献   
40.
One popular framework for analysing web pages has been to think of them as identity performances on the part of the author. This framework opens up possibilities for analysis of the ways in which identity performances are composed. The personal web pages to which this perspective is most immediately applicable, are, however, now only a small proportion of the overall amount of information available on the World Wide Web. It would be possible, by extension, to analyse institutional web pages as performances of the institutional identity. It is the contention of this paper that to do so is to miss out on some important aspects of web page design: namely that the production of a web page involves understandings not only of the audience for the page but also of the capacities of the technology. In addition, web page production has to become a socially meaningful act for the individual web page developer and the institution concerned. It is, therefore, argued that the analysis of web pages can usefully learn from media studies and the sociology of technology in this respect. An interview-based study of the developers of web pages for the service departments of a UK university is described. The ideas of audience which the authors use are far from homogeneous: they include an institutional offline audience for the page, a pre-existing imagined audience, developers themselves as audience, and the technology of the browser as a stand-in audience. The audience and the capacities of the technology are developed in context through the practices of design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