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3篇
民族学   3篇
人口学   13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88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元小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约翰·福尔斯的作品《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元小说性。在这部作品中 ,作者通过滑稽模仿、作者的闯入、互文性、读者的介入和时代错乱等写作手段揭示并嘲讽了维多利亚式小说的虚构性。  相似文献   
22.
BackgroundPost bureaucracy is increasingly shaping how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work. Within hospital settings, post bureaucracy is frequently connected to loss of professional autonomy and protocol-based care. However, this development also affects relationships between care providers and care receivers.QuestionTo explore experiences of post bureaucratic hospital reforms and their impact on care provision.MethodData builds on nine mini group interviews with midwives (n = three), nurses (n = three) and physiotherapists (n = three), in all thirty participants. Data was analysed using existing theories of professionalism and post bureaucracy.FindingsTwo overarching themes were identified: ‘Time, tasks and institutional duties’ which referred to transformations in care practices, increased use of screening procedures, efficiency requirements and matching linear time to the psychosocial needs of patients. ‘Managerial control of work’ which described rising administrative demands, engaging in protective measures, younger professionals pressured by documentation obligations and fear of disciplinary procedures.ConclusionThe institutional context appears to play a key role shaping care practices. Although midwives, nurses and physiotherapists share similar experiences of post bureaucratic hospital reforms, changes in care provision can impact these professions in different ways. As a discipline, midwifery is founded 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women and midwives. Standardised clinical care, performativity demands, litigation risks and rising administrative obligations are liable to challenge the provision of woman centred care. These changes may also result in increased inequity in maternity care by affecting some groups of women more than others.  相似文献   
23.
国外王尔德喜剧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王尔德喜剧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892~1899年为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王尔德喜剧评论散见于英国各种报刊,反映了同时代人对王尔德喜剧的看法;1900~1969年为第二个阶段,重视文本、注重比较研究是此阶段的主要研究特点;1970年迄今为第三个阶段,在这一阶段的王尔德喜剧研究中,人们注重宏观研究,开始较多地运用新的文学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24.
悬挂“扫晴娘”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祈晴巫术。当阴雨不停时,人们在屋檐下或树枝上悬挂手执笤帚、身着红衫或者绿衫的剪纸妇人像来祈晴。此习俗自古沿袭至今,在我国东北、华北以及大部分南方地区的风俗资料中多有记载。重点论述“扫晴娘”的形象、讨论“扫晴娘”的神格定位以及探索其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25.
美国当代作家汤亭亭在《女勇士》第二章《白虎山学道》中以中国传统故事中的花木兰为原型,通过融入中西文化元素塑造了一个现代“女勇士”形象,集中展示了她作为华裔作家的跨文化叙事策略。汤亭亭在《白虎山学道》中通过对于圣经、佛教和道教典故的改编和移植,在文本中建构了融汇东西方不同宗教文化的跨文化空间。跨文化空间的构建和“汤氏花木兰”形象的塑造不但在文本想象层面实现了男性和女性的性别对话,同时也传达了作家对于消解现实生活中以男权主导的性别对立模式的诉求。  相似文献   
26.
中国传统女德教育的思想十分丰富,源远流长,瑕瑜互见。班昭《女诫》中对"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四德的解释具有不容忽视的现代价值。文章将女权运动与传统女德思想资源结合起来,整合成既具有传统美德又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女德。强调重视女德教育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是其构建全新现代女性道德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27.
无名女子是当代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在其处女作《女勇士》中塑造的一个悲剧人物形象。面对梦想与现实的距离、自我与社会的冲突,守活寡的她逾越了自身的伦理身份,与人私通,怀有身孕,违背了身处的伦理禁忌,导致追求爱情和人伦梦想的破灭。然而,她选择用死亡的方式向封建礼教和男权社会宣战,完成从父权制下的一名"悲女子"向"反传统伦理女勇士"的转变,从而谱写出一曲生命的赞歌。  相似文献   
28.
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在冷战期间的重要身份是“文化冷战斗士”。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反共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共识的塑造和同新“左派”史学家威廉·A·威廉斯的论战上。这种政治活动分子的身份及其强烈的意识形态取向,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小施莱辛格史学的客观超然性。  相似文献   
29.
莫言小说中的“白衣盲女”这一意象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由文本呈现的美学元素来看,这一意象是真和美的化身。这一意象同时包容了关于生命、文化起源的追溯与预设,而融会于其中的时间意识尤堪重视。以这一意象为主体的“女神再生”的建构则是解决“种的退化”这一文化命题的必由之路,在这一意象之上,蕴含着生命、文化涅檗等重大主题。  相似文献   
30.
近代中国思想界对"国民—国家"关系的建构,个体国民身份在政治话语中的确立,为近代女性谋求新的身份认同开拓了话语空间和政治空间。近代先进女性也正是在这种话语空间和政治空间中,通过女性与国家之间责任和权利关系的辩难以及性别角色与国民身份的博弈,确立了独立的个体身份——"女国民"。尽管这一概念并未形成系统而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政治理论,但她们通过别开生面的文学实践,一再言说和强化着这一主体身份,形成了声势颇为浩大的"女国民"话语;同时也因对"女权"、"民权"、"天赋人权"等概念的不同理解,在相关话语场的内部形成了富有意义的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