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9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8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35篇
理论方法论   28篇
综合类   653篇
社会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生死疲劳》是莫言在艺术创作中向民间文化和民间资源的一次自觉的撤退和回归。小说通过章回体的运用,进行了一次整体的艺术突围。由此,民间的声音打破了历史的沉默,以往宏大叙事遮蔽之下的历史的另一面得以浮现出来。小说不仅展示了民间的生存状态,而且带来了对历史的重新审视。历史的"黑手高悬",一场场以历史的名义发动的无理性运动骚扰着人们,使得人们在与历史的较量中"生死疲劳"。这样,小说以轮回传说的书写形式,在消解现代性历史强力的同时,也表达出一种对生命的深切怜悯情怀。这或许就是莫言在《生死疲劳》中书写民间历史的真正情怀。  相似文献   
32.
鲁迅逝世后,毛泽东在延安多次公开评价鲁迅,成功地塑造了延安的鲁迅形象,并使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意识形态的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延安知识分子乃至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精神符号。  相似文献   
33.
莫言小说语言变异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言小说语言的生成机制有多种,其中对变异的运用是最重要的生成方式之一,通过对语言的变异,使有限的语言所传递的语义信息和审美信息增值,成就了莫言小说文学语言绚丽多姿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34.
“说文四大家”在说文学史上分量极重,“段、桂、王、朱”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然而清中叶亦有“段、桂、严、王”之判断。这两种看法的产生或因体例不同、或因著作时间早晚。朱骏声著作刊刻最晚,未入“说文四大宗”,一方面受到著作体例的限制;另一方面,其打破常规的编排方式,时人未识其善;而严可均未入“说文四大家”主要由于著作不能突破前人藩篱,仅对许书订正、修补。  相似文献   
35.
由语言错位建构出被颠覆的小说文本语境,是莫言体现独特艺术构思的策略。他打破了语言规律,创造出充满颠覆意味的小说文本语境。错位中生成了独特的辞格,他以超乎常人的构思,使辞格运用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状态。错位打破了逻辑链的关联,呈现出一种无理状态。但语境等其他因素的参与,却能使本不合理合规的语言现象具有了内在的合理性,并衍生出审美信息。莫言变幻的叙事视角使叙事对象呈现出一种交替错落,以奇异的叙事视角转换制造变幻多端的小说故事情节,构成让人眼花缭乱的文本语境。  相似文献   
36.
戊戌变法结束 ,严复致力译学 ,提出一系列保护译 (著 )者经济权益、精神权益的主张 ,希望借以整饬混乱无序的译界和出版界 ,具有首开中国近代保护译 (著 )版权之先河的意义  相似文献   
37.
柏亚东 《兰州学刊》2007,(11):207-208
《文选》李善注大量引用扬雄《方言》,经考证发现,其中有14例是李善误将郭璞《方言注》或其他典籍作为《方言》而引用的.通过文献比较和分析,对这十四条引文的来源作了推断.  相似文献   
38.
秦元 《齐鲁学刊》2003,(1):14-17
颜之推的《观我生赋》是一篇叙事性作品 ,其创作时间应在北周武帝建德六年 (577)至静帝大象二年(580 )之间。此赋独特之处在于反思历史与观照人生 ,在于作者对故国、对命运的理性思索。而这种重叙事、重理性的特点与北朝文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39.
东周燕国的战争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毅  张昊 《晋阳学刊》2006,(5):94-98
燕国位于东北隅,虽然竭力向外扩张,但终因远离中原无法左右天下,并因此而能自保独安;战国时期燕国灭齐与疲赵的战争,客观上削弱了东方六国的实力,加快了秦国统一的进程,也加速了自身的灭亡。  相似文献   
40.
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人物”已争论了几千年 ,持肯定观点者 ,有真人真事说、氏族或部落首领说、时代群象代表说、先民智慧象征说等 ;持否定观点者 ,有神话说、先民社会现象符号说、后人伪造说等。本文只讨论对三皇、五帝持“肯定观点” ,学术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涉及研究方法、态度等 ,并就学术研究与旅游文化的关系、区别谈一些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