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1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2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40篇
理论方法论   31篇
综合类   662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揽辔录》是范成大使金途中记载沿途风物民俗的见闻实录。书中记载了河南境内大量的旅游文化资源,如雷万春墓、双王庙、伊尹墓、扁鹊墓和开封、安阳城市面貌以及风土人情。这些记载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作为当前旅游资源开发的佐证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2.
在浙东当代儿童作家中,李建树和杨明火是以其成果丰硕、风格独具及名闻遐迩而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们在探索欣悦纯真的童心、追求幽默隽永的童趣和铸造活泼本色的童言等诸方面各有独特而鲜明的艺术个性.同时,当代儿童的时代精神面貌,风格化的地域文化色彩和作家自身的艺术气质都融注在他们的作品中成为这两位作家具魅力的标志性特征.  相似文献   
83.
秦朝作为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君主专制帝国,之所以成于法家,也败于法家,是因为商鞅和韩非两位法家代表对政治和谐在法治走向公平过程中的价值认识和处理方式不同,即在法与权、君与臣、治与力三对关系的处理上出现重大分野所致。在法与权的关系上,商、韩二人一个奉行的是"中法"式独断,强调"任法而治",一个选择了"不共"式独断,强调君权第一,从法第二。两种君权独尊路径的不同导致法与权关系和谐的相异,最终使商鞅造就盛世,韩非导入暴政。在君与臣的关系上,商鞅强调以法治臣,提倡君臣合作,共同治理国家,使秦国获得强国富民所需的和谐的政治关系与稳定的政治秩序。韩非强调君臣利益的对立,坚持以术御臣,造成君臣关系的极度紧张,严重破坏了国家政治机器中的自我调整、自我纠错的公平和谐发展机制。在治与力的关系上,商鞅注重以法生国家之力,使秦走上了一条"刑生力,力生强","强必王"的变法成功之路。韩非注重以君主之术,生君权之力,最终失去了生力的重要源泉———臣心与民心。由此启示我们:要构建以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为首要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应该把法治与公平放入政治和谐的视野中加以研究解决,而不能就法治谈法治,就公平谈公平,只有政治和谐发展,法治才能走向公平,公平才能得到最大实现。  相似文献   
84.
元末明初吴中诗人杨基的七律诗明显呈现出词化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将外部环境与内在性格综合起来加以分析。而词化的现象究竟对杨基的诗歌产生了何种影响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85.
北宋建国以后,为了选拔人才,专重科举,而教育不兴。中期以后,面对内忧外患,一批士大夫纷纷提出变法革新,范仲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登上历史舞台的。他一生勤于教育,兴办学校,创建书院,为统治阶级培养了大批经世致用的人才,并开创了北宋一代兴学之风。范仲淹对我国古代教育所作的责献,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86.
61岁的范成大大病初愈 ,这一年 ,他在他的老家石湖养病 ,并写下了《四时田园杂兴》组诗。本文关注的不是作品 ,而是通过对诗作的解读去观照诗人的晚年生活 ,以诗行之物象所建构起来的四时田园来重现一个诗人的生命一瞬  相似文献   
87.
侯冲 《学术探索》2004,(4):88-91
作者以新近刊布的大理明代碑刻文献为主要依据 ,对《南诏通纪》一书的作者、卷数、影响以及对该书的评价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88.
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都是社会进化论者,他们主张用现实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现实社会是以实力为原则的,实力就藏在民众中,关键在于统治者如何开掘.在商韩看来,追名逐利是民众的本性,统治的诀窍就是"利而用之",商韩的耕战学说体现的就是这样的主旨.从商韩"利民"学说的政治实践看,"民"的政治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经济地位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商韩的政治意图并不在于给"民"更多的保障和利益,而在于利用这种统治手法实现对民众更进一步的控制和驱使,所以其政治学说最终走上了与"民"对立的结局.  相似文献   
89.
浙学的源头可追溯到古越文化甚至是浙江地域的史前文化。但作为一种有特色的学术形态,浙学应以王充为源,而成型于北宋,兴盛于南宋,发展于明清,转型于近现代。浙学的内涵,有狭义、中义、广义之别。浙学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民本、求实、批判、兼容、创新”十个字,典型地体现在王充的“实事疾妄”、叶适的“崇义养利”、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黄宗羲的“经世应务”、蔡元培的“兼容并包”五个命题中,浙学精神对当代浙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仍具指导意义。阳明学是明清浙学的主体。阳明心学是以“良知”为本体、“致良知”为根本方法、“知行合一”为实践工夫、明德亲民为政治应用的良知心学,其道德理性、人文关怀、力行实践、多元包容的精神对当代修身立德、齐家立业、治国理政仍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0.
杨慎的《升庵诗话》是明代以前最长的诗话,其内容博大精深。它看似没有理论体系,实际却蕴含着很强的理论性。本文对《诗话》及其为诸多选本所写的序言进行梳理,探讨杨慎的诗歌体式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