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3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12篇
人口学   12篇
丛书文集   300篇
理论方法论   76篇
综合类   1562篇
社会学   48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70篇
  2005年   149篇
  2004年   147篇
  2003年   138篇
  2002年   115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实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带有形而上特征的审美活动正从孤立的时空中走出来,融入到更为广阔无限延展的日常生活中,文化产品也更多地带有了商品属性成为普遍的消费品。这些都给文艺理论在新世纪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文章试从文艺观的调整、知识立场的反思、批评对象的拓展以及批评平台的拓宽这四个方面对消费时代的文艺理论的建设问题予以回应。  相似文献   
32.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美学是围绕“美是上帝的名字”展开的。其中通过三位一体、创世、道成肉身、救赎和永生等基本教义的讨论,深刻揭示了美与真、善的关系,爱、与信、望的关系,认识、意志、情感的关系,以及从对事物的美的欣赏到静观上帝--美本身的心路历程,不仅充分反映了中世纪人们的审美理想,也概括了人类某些共同的审美经验。  相似文献   
33.
新世纪武侠电影注重影像造型,更多挖掘电影的视听元素,充分调动色彩和道具的作用,选取极度唯美的场景,运用数字化特技设计的武打场面,表现了视觉中心的关学取向。客观上说,这对于吸引观众对武侠片的热情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以视觉快感为导向的创作倾向,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有些电影的晦涩难解,影响武侠电影中侠文化的弘扬,从而导致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匮乏。  相似文献   
34.
章辉认为实践美学没有吸收西方新的人文科学知识而走向终结。但从西方20世纪现象存在主义、解释学、考古与系谱学、交往理论以及巴赫金的表述理论等对“话语”的张扬,表明实践美学提出的话语实践类型,不但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而且能融入到后现代语境之中,并超越了后现代的话语理论,从而使实践美学成为一种现代美学潮流。  相似文献   
35.
以康德的审美普遍性为代表,揭示了审美普遍性存在的理论基础,即审美无功利性、审美共通感和美的理 想。审美的阶级性、专家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审美普遍性所遭受的现代挑战,这些无疑是对审美普遍性的 补充和发展,而不是否定。同时,审美普遍性还对前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36.
《匆匆》是我国著名现代散文家、诗人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一篇散文作品,文章结构精巧,纯朴简练,文字清秀隽永,充满诗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与美学价值。然而对于其译本和翻译策略的研究却并不多见,张培基先生的译本很好地向英语读者传递了原文的美学价值,结合直译与意译的翻译方法,使译文充分符合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与审美接受。通过以张培基先生对《匆匆》的英文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分析了“期待视野”“视野融合”以及“未定点”三个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在散文翻译中的适用性,同时探讨了张培基先生在散文英译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原则。  相似文献   
37.
中国当代生态美学肇发于总体小康社会的现实社会前提之上。物质生产极速发展与工业化快速推进的社会生产状况是中国当代生态美学得以生发的重要土壤,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问题认识的深化也为其提供了宏观政策指导。美学社会基础的扩大使得公民的生态审美权利意识加强,人民旺盛的生态审美需求也刺激着生态文艺作品与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理论的持续繁荣。美学讨论的去政治化与东西方美学交流的日趋深入,凸显了当代中国构建自主美学话语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中国当代生态美学以美学话语呼应了总体小康社会背景下的现实需求与生态问题,展现了中国当代美学深切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学理传统,彰显出美学始终屹立于时代思想制高点的历史站位。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大旗的指引下,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作为重要战略思想支撑,伴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而持续深化拓展,已然逐步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立足社会现实的本土化美学话语。  相似文献   
38.
荀子从建构“群居和一”的交往共同体出发阐释其礼乐美学思想,礼、乐、诗作为共同体整合的文化资源而被其赋予“先王之道”的价值权威。情性的约束规范是荀子礼乐美学交往论内涵的中心话题,他倡导“情文具尽”的交往,追求礼义与情性的平衡美和礼义所建构的秩序美。荀子深入阐释乐的交往和合审美内涵,强化“乐”对君子品格美的培养。《诗》承载着礼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具有深刻的交往意义。荀子礼乐美学中的交往论思想具有明显的经世致用性。  相似文献   
39.
众筹教育通过打造并完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推动教育资源的虚拟重组、均衡发展,实现跨区域教育的协同发展,有助于实现知识增值的目标。众筹教育所具备的创意性筹资、柔性化生产、互动化交流、区域化共享等特征使其与当下的高校美育选修课教育体制改革的需求高度契合。从实现路径来看,众筹教育介入高校美育选修课改革可以从校内模拟众筹、区域内课程共享、完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3个层面逐步铺开,形成高校美育选修课线上与线下互动发展的新模式,为推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困局的破解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0.
作为现象学美学发展的顶峰,杜夫海纳的美学经历了从现象学到存在论的转向。这一转向体现在艺术的审美经验分析,即重建艺术与真理的关联;体现在自然的审美经验分析,即认为自然与人的统一并非源于审美的虚幻性,而是有其存在论的深层依据。杜夫海纳上述思想不仅有重要的美学意义,而且对于哲学甚至伦理学都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