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11篇
  免费   269篇
  国内免费   86篇
管理学   19篇
民族学   210篇
人口学   83篇
丛书文集   1312篇
理论方法论   358篇
综合类   5748篇
社会学   403篇
统计学   3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121篇
  2015年   138篇
  2014年   358篇
  2013年   414篇
  2012年   498篇
  2011年   560篇
  2010年   465篇
  2009年   419篇
  2008年   487篇
  2007年   622篇
  2006年   643篇
  2005年   605篇
  2004年   616篇
  2003年   575篇
  2002年   422篇
  2001年   391篇
  2000年   234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1.
1764年,贝叶斯的遗作《机遇理论中一个问题的解》,是当今统计学界贝叶斯学派的开山之作,然而直到20世纪,贝叶斯的文章却并未对后世贝叶斯学派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事实上,真正促使贝叶斯的思想在科学界得到广泛传播的关键人物是大科学家拉普拉斯。1774年,拉普拉斯发表的关于贝叶斯理论的里程碑式的文章,使现代读者充分认识到拉普拉斯对贝叶斯学派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并从拉普拉斯的思想中获得了有益的新知。  相似文献   
92.
刘家和 《河北学刊》2008,28(2):93-96
宗教的起源和发展一直是古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古史研究者对古代的宗教与社会问题进行了长期探索,这里发表的五篇文章分别表达了研究者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刘家和认为,比较研究还应继续做同中察异的工作,就宗教与历史之关系而言,中国的三代与古代希腊、罗马本来各不相同;但不论前者的邦国,还是后者的城邦,都有自己的守护之神,这点又是相同的;可是在此之上,前者还有天或皇天上帝,后者则无,原因之一是由于前者在地上有最高的天下共主,而后者则无。杨共乐认为,敬重神灵,墨守礼仪,以敬神束缚民众,以礼仪统一思想,是罗马早期宗教具有的明显的目的性;敬仰民族神明,宽容外邦神灵,又使罗马的宗教传统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开放性;早期罗马的宗教传统是多神崇拜但有秩序,宽容外神但有原则,主要表现在新的外神从未渗透到罗马旧有宗教的核心,后者一直保持着主导地位。刘林海指出,基督教最初并非罗马的唯一选择,其优势是在历史过程中逐步确立的;罗马传统宗教自我更新的失败则把基督教推向了国教的地位。蒋重跃对《新约》的道德金规则与《论语》的忠恕思想做了比较研究,认为两者都主张博爱。但《新约》的金规则只有肯定式的表达,因为基督教的博爱来自上帝,上帝是无限的,上帝的爱也要无限地向外推出去;《论语》的忠恕思想则既有肯定式,也有否定式的表达,由于儒家的博爱来自人自身,人是有限的,所以人类之爱既可向外推出去,又要向内加以限制。这是二者最根本的差异。王献华在分析雅各布森的相关作品的基础上认为,对早期两河流域宗教的研究和对早期两河流域社会与文化的历史研究必须是合二为一的学术进程;在早期两河流域宗教研究中,神灵史的路径可以认为是下一阶段的学术方向。  相似文献   
93.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中国传统文化,就会发现古人对和谐的理解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是一种大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世界的和谐。关于和谐的本质、和谐的价值、以及如何能够达到和谐等方面,在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中有比较完善的思想论述。  相似文献   
94.
中国古代的隐喻研究开始早、成果丰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品格:大量实例充分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在隐喻言说上更加侧重“隐”,强调“暗示”;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古人就已经对隐喻的概念、原理、分类、功能、运行机制等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价值的隐喻理论;中国古代的隐喻理论大致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由零散到系统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5.
本文围绕民族学/人类学的民族国家形态、民族学和中国的现代性、殖民主义和中国民族学等三个论题,结合中国民族学的发展史,对中国民族学知识的发展及其性质展开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反思。其中,对民族学知识中国形态的发展及其学术价值所作的细致分析,以及对现代性和殖民主义在中国民族学发展上的影响所给予的分析和评价,对理解中国民族学史的发展,提供了较为新颖的视角。  相似文献   
96.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创新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重点之一,作者认为重温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构建科学的哲学体系的思想对于推动这个问题的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在作者看来,他们构建科学的哲学体系的主要原则是逻辑与历史一致,其具体表现是哲学范畴、原理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文章重点论述了列宁构建科学的哲学体系的思想。  相似文献   
97.
通过对现存史料考证,未发现唐代诗人李白与王维有酬唱的诗文以及互相交往的记载;认为李白与王维人格之质的牾不谐,以及李白自负又自卑的双重性格,才导致了上述文学史实的发生;对李白这一矛盾复杂性格特征的梳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李白的思想,读解李白的诗歌。  相似文献   
98.
自然法从早期的希腊自然哲学中汲取了大量的养分,在希腊城邦的历史终结时,它演变为一种伦理秩序,经过西塞罗和务实的罗马法学家的转化,它最终成为法学上的一个永恒的命题。  相似文献   
99.
强行记诵可以提高记忆力,良好的记忆能力是人生成功的重要条件。牢固记诵,可加深理解。广博记诵,能增强才干。背诵优秀作品,启迪智慧,熏陶思想,净化心灵,改变气质,丰富内涵,提高人的品位,获益良多。古代文学教学应认真抓好背诵环节。  相似文献   
100.
20世纪90年代,上海以浦东开发为契机步入建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历程。上海具备建立国际大都市的地理优势和现实可能性,但上海建成国际大都市离不开深厚的历史积淀。文章以1843年上海开埠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有关历史资料为依据,来探究上海建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近代历史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