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民族学   12篇
丛书文集   28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59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61.
中国神话有其产生的社会机制和编创机制,原始时期人类特殊的生存条件,争取狩猎和获得食物成功及避免自然灾害的巫祭仪式成为维系生存的重大社会活动,构成神话产生的社会机制。巫祭仪式所含幻象式意向和观念构成神话,神话是巫祭仪式的意象和内容,它的外化是巫祭仪式的形象,巫祭仪式成为神话的编创机制和载体。现存的中国神话中携带着巫祭仪式的印痕,反映出巫祭仪式的一些情形。典籍中早期神话中许多相对完整的片段,可能是巫祭仪式的记录。  相似文献   
62.
不同于单纯接受风诗为诗教的重要内容的观点 ,通过对风诗走上伦理道德路途的原因作思维方式、文化制度上的详尽分析 ,认为风诗由民间流入上层社会的礼乐文化圈 ,一种原始思维左右了人们的解读方式 ,另外 ,礼乐文化中的德治思想使风诗融入大传统成为必然 ,而“以声为用”是这一过程的必然条件  相似文献   
63.
古代中、韩两国均有着以儒家传统为特点、以父系家长制为核心的家族文化。构成家族组织重要组成部分的家规礼法 ,成为儒家伦理与家族文化结合的载体。由于国情的不同、地域的区别、民族心理的差异、家族形态的多样性 ,中、韩两国家规礼法的特点及对女性的约束亦有相同与不同之处。探寻家族与女性的互动关系 ,家规礼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  相似文献   
64.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 对自然界的敬畏产生了自然崇拜, 而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又使自然崇拜成为早期人类的精神支柱之一。中国的自然崇拜有多种自然神形象和完整的祭祀仪式, 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5.
论宗庙祭祀及其文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在对宗庙的规制和宗庙祭礼进行考述的基础上,梳理出历代王朝宗庙祭祀活动的演进状况和变化轨迹,并着重讨论宗庙祭祀的文化本质及特征,指出其产生的依据是祖先崇拜的结果,而祖先崇拜的本质则又是人类生殖崇拜观念的必然反映。同时,文章还揭示了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这一中国式的表现形式——宗庙祭祀活动之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若干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66.
满族的民间祭祀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历史的演变 ,满族的社会群体逐渐稳定为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满族群体在相异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下 ,其民间祭祀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表现出满族民间祭祀的稳定性和变更性相统一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67.
This paper presents a narrative of a client, ‘Eva’, who experienced what is termed by psychiatry a first episode psychosis. As a family and relationship counsellor practicing narrative therapy with its backdrop of post‐structuralism and curiosity of exploring new entry points for narratives of identity, I tentatively sought new ways to engage with Eva's story. My endeavour in meeting with ‘First Episode Psychosis’ is described through adopting a listening position from a reading of magical realist literature. This extends Michael White's political exploration of ethnographer Arnold van Gennep's liminal spaces (in the rites of passage metaphor) to understand units of experience, units of meaning, and the fluidity of identity in psychosis, which is contextualised as a response to events in the client's story.  相似文献   
68.
阈限是人生历程中两个阶段间的临界点,是从一个人生阶段跨入另一个人生阶段的一种过渡状态。霍尔顿离开潘西中学走进纽约社会是他人生的前阈限,在纽约的一天两夜的经历和遭遇是其阈限期,而他一天两夜中坚持的向内的自我反抗,则是其人生的后闽限。当他置身于纽约社会复杂的关系中的时候,他的向内反抗,他的做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幻想,其实是在构建一个属于他自身的“‘自生的交融’的时刻”,以此保护和激活他的人生通过仪式,使之能够顺利走出青春成长的后闽限。  相似文献   
69.
东周时期,随着传统道德价值观的衰落,社会上逐渐兴起一股道德虚伪的风气。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道德虚伪主要表现为人们关于传统道德,如仁义、孝道、诚信的外在表现与实际行为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分离和反差。该现象的产生与中国古代礼乐文化所固有的结构特征有直接关系,它是周礼名实分离影响下传统道德衰落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0.
多明我会是明末入华传教的主要欧洲天主教修会,在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多明我会的早期入华历程,不仅与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欧殖民势力在亚洲的扩张活动纠葛一处,而且直接影响到明末天主教在华格局的演变以及著名的中国礼仪之争事件的发展。1632年,该会传教士从台湾渡海进入中国东南大陆传教,打破了此前半个世纪耶稣会独享中国传教区的局面。其后,多明我会传教士第一次在福建传教区针对现实中的礼仪问题展开系统调查,并将调查结果提交罗马教廷,终使礼仪问题演变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牵动东西方、延续数世纪的大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