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45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232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1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朱陆之争"是南宋以来儒学的中心问题,它也像一根红线贯穿于明清学术思想发展之始终.正是由朱陆之争这条线索出发,余英时先生发现了近世儒家思想演进的内在秘密,那就是:纵向的儒家智识主义的兴起,横向的知识与道德的紧张和平衡.同时,在宋以来的中国思想史研究中,特别是由于朱陆之争这条线索的发现,余先生提出并实践了"内在理路"的学术文化发展理念与研究方法.在宋明理学如何转向清代考证学的研究中,余先生认定"内在理路"说解释的有效性.而这一"内在理路"又可概括为两大精神或要义:一是强调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内在动力,一是注意抉发中国思想文化的知识传统.  相似文献   
52.
陆机的“意称物”、“文逮意”,超越了一般的“言意之辨”命题,形成了“物、意、文统一”的逻辑系统,作为反映论的文学观,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普适性。不过从现代文艺观及语言哲学观着眼,“物、意、文”之间的联系是极为复杂的,不同的文化形态及文学类别,“物、意、文”之间的关联迥然不同。从遵循“物、意、文”统一,到崇奉精神创造和语言表达的自由空间,关涉到文学疆界的拓展与文学观念的扩版。无论从纵向历史演进还是从横向关联上看,任何文艺观念都有它的不完备性,这正是文学艺术的复杂性、创造性和生命力所在。  相似文献   
53.
“好辩”是孟子语言的主要风格,在纵横论辩之风盛行的战国时代,孟子即因其善“辩”而卓然自显。人们多把孟子的“好辩”归因于战国时代的纵横风气,却忽略了作为文化中心的稷下学宫对孟子的影响:稷下的文化重心地位满足了孟子起而“辩”的需求;稷下盛行的“议论”风气促成孟子采取“论辩”的形式;而稷下“相生相灭”的辩驳特色,又影响了孟子的论辩风格。  相似文献   
54.
在证实与证伪关系上,一般认为两者只有相互对立而无统一性。文章却认为两者有统一性,证伪主义也讲证实,但又与逻辑经验主义的不完全等同,而这在科学理论发展观上有很好体现。  相似文献   
55.
《文心雕龙》艺术和谐观可用“弥纶一篇,杂而不越”一语来概括,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镕裁》《章句》《附会》等篇体现出的篇章整体和谐理论;二、《声律》篇论述的声律和谐理论。篇章整体和谐有六种实现方式:“改韵从调,节文辞气”“字句章篇,交相为用”“规范本体,剪截浮词”“首尾周密,表里一体”“弃偏善之巧,学具美之绩”“献可替否,以裁阙中”。声律和谐理论以“和”来标示“调律”的目的,并对声律和谐提出了一些原则性要求,但其实现方式并不具体细致。《文心》的艺术和谐观是对《周易》《左传》《礼记》等儒家经典“中”“和”“中和”“中庸”“时中”等思想观念的依立。  相似文献   
56.
笛卡尔的存疑的唯心论主张,经验性自我的存有是真实可靠的,但外在事物的存有是可疑的和难以证明的。为驳斥这种唯心论,表明外部事物的实存,康德从关于自我的内在经验的可靠性出发,证明内在经验要以外部事物的经验为前提才是可能的,并进一步阐明内在经验与外在经验是不可分的、一体的。借助可能前提论证、不可分论证和一体性论证这三个越来越强有力的子论证,康德表明了,如果要质疑外部事物的实存,就必须同样地质疑内在经验,而这是存疑的唯心论无法接受的。这样,康德就以归谬论证的方式对笛卡尔式的唯心论进行了一种内部反驳。康德的论证模式同样适用于一种休谟式的存疑的唯心论。不同于笛卡尔式的唯心论之认可自我作为持存的实体,休谟式的唯心论对自我持有组合论的理解,拆解了自我的实体性。康德的论证模式之普遍效力揭示了笛卡尔、休谟等人的经验性唯心论的限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走向先验唯心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7.
自认制度是民事证据法上的一项基本制度,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一般对之均加以详尽规定。辩论主义、处分权主义是确立自认制度的理论基础和制度环境。在推行司法改革特别是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我国在参照国外成熟的理论和相关立法的基础上,提出对现有的过于简单的自认规则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58.
网络口碑对消费者产品态度的影响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晓兵  丛竹  董大海 《管理学报》2011,8(4):559-566
针对网络口碑区别于传统口碑的主要特点,提出了网络口碑对消费者产品态度的影响机理,并以网络电影评论社区为研究背景,利用实验法对这一机理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网络口碑的论据质量和网络社区可靠性都会对消费者的产品态度产生正向影响,而且卷入度与网络口碑论据质量、网络社区可靠性分别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59.
在知识论中,非充分决定性原则主张证据不能决定性地确证我们的知识.由非充分决定性原则构成的怀疑主义论证是怀疑主义的重要论证.从非充分决定性论证的理论预设的角度看,批判怀疑主义的非充分决定性论证的方案有三种:一是否认知识与确证的必然联系,二是宣称确证并不需要充分的证据,三是坚持确实有证据支持我们日常的命题而非怀疑主义的假设.以上方法都有自身的不足,而较好的方法是语境主义.  相似文献   
60.
明初诗文三大家位次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濂、刘基、高启的文学地位历来各有其说,难分高下。笔者分别比较三人的文学成就、社会评价和政治影响,认为宋濂的文学创作略逊刘基,颉颃高启,但其文论成就突出,影响巨大,是政治上的文坛领袖,堪称"开国文臣之首"。高启诗才冠绝,一派文人性情,但政治影响不敌宋、刘,只能位居"开国诗人第一"。而刘基三者俱佳,确有"明初第一文人"实力,可惜掩于军功,也未领文学之职,与政治色彩较浓的"开国文臣第一"赞誉名实不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