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52篇
  免费   189篇
  国内免费   75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76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884篇
理论方法论   216篇
综合类   5273篇
社会学   145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307篇
  2013年   242篇
  2012年   409篇
  2011年   448篇
  2010年   358篇
  2009年   392篇
  2008年   383篇
  2007年   465篇
  2006年   558篇
  2005年   539篇
  2004年   515篇
  2003年   477篇
  2002年   410篇
  2001年   343篇
  2000年   189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鲁迅先生受家庭变故 ,家庭成员以及自身感情经历和社会环境等的影响 ,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人格特质———超越时代的叛逆精神、锲而不舍的意志力和独具慧眼的审美情趣 ,并以伟大的人格特质通过作品的渲染构建社会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32.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全国各族人民千百年来共同创造的,它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格、精神和情操。本文阐述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及特点等。  相似文献   
33.
艺术的本质在于其精神性,从艺术和时代精神的相互关系中去确立划分艺术形态的标准是符合艺术本质的.按照艺术所包含的精神内容的不同,艺术形态可分为神性艺术、人性艺术和理性艺术,以丰富的艺术史例可以说明其特征.  相似文献   
34.
人生之谜和超验之美——体悟《红楼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观的此岸和大荒的彼岸之对话及今日之我对昨日之我的审视 ,体悟《红楼梦》的超验之美和人生之谜。并试图探索艺术意象对造就《红楼梦》艺术至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35.
文学翻译特别需要译者的审美意识 ,需要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发挥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翻译的过程就是原文的审美再现过程。文学作品的翻译要忠实地译出人物的语言特色 ,再现原文的生动形象。语言的常规优美固然重要 ,但正如残缺美也是美一样 ,在文学作品中 ,人物的非规范语言也是一种美 ,因为它有助于烘托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因此 ,在翻译中要忠实再现 ,否则会影响译文的准确性、生动性  相似文献   
36.
石湾陶瓷艺术品类繁盛,在实用功能中蕴涵着石湾陶瓷艺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在百姓日常生活场景中再现着石湾陶瓷艺术对生活的解读;在各类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中表达着石湾陶瓷艺术的价值判断和对日常生活的超越。  相似文献   
37.
本文对我国近20年来的电视美学理论、电视剧研究和专题片研究进行评述,探寻了电视艺术理论对电视艺术特性的辩析以及随着电视艺术的介入,电视艺术的通俗化、大众化和商业化趋向。  相似文献   
38.
席勒的思想中,存在着对宗教的批判和赞扬的矛盾。席勒相信人的自由和美德及神的存在,世俗的宗教压抑人的自由,所以受到席勒的批判,而作为审美假象的游戏的宗教,对人性的和谐起着导向作用,因而受到席勒的赞美。在席勒看来,人性的和谐并不是审美教育的完成,真正自由的人必须具有道德修养,这需要借助于崇高。而代表人类神性的宗教,作为一种典型的崇高,实现了人类的自由、美德及神性的统一,对人类的精神起着提升作用,因而得到席勒的充分肯定。以人性的完善为准绳,席勒批判否定人性完善的世俗宗教,赞扬肯定人性完善的神性宗教,这就是他在宗教观上产生矛盾的原因。  相似文献   
39.
名词意象叠加是一种颇具审美效应的召唤结构,它的审美认知机制是凸显意象,引起审美注意,借助词语缺席,召唤解读欲望,启动“完形感知心理”,运用审美经验,展开审美联想,在知觉的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的相互统一的作用下,实现审美认知。  相似文献   
40.
唐代题画诗审美时空的层次构成具有多重性,它融合了客观物理时空和中国画时空的特性,成为一种特殊的诗歌审美时空。在唐代山水题画诗中,诗人对画面时间二度审美,将画面凝固性的时间转化为永恒性和超越性的时间,给画面时间赋予了生命意识内涵。唐代山水题画诗中的空间则具有广远性和包容性的审美特点。广远性的特点显示出中国诗与画在空间意识上的相通,包容性则不但体现了诗人对绘画空间的二度审美,而且折射出诗人主体对外在空间驾驭、掌握乃至与其融合的理想。唐代山水题画诗隐逸的诗旨和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迷茫心态,体现了中国画时空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审美心理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