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32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81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发展是硬道理",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灵魂。发展决定社会主义的命运、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是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内涵明晰深刻,内在联系紧密,系统地构成了邓小平发展观。  相似文献   
22.
凯瑞·布朗是享誉世界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2019年1月,凯瑞·布朗在访谈中谈到了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以及中国故事的理解。他主张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为基础,植根中国的传统文化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解中国故事,分析中国政治与全球秩序。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植根于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一部成功的中国故事,就是具有积极愿景的未来的故事,是一个信仰团体的故事,是道德正义的故事;只有植根中国历史与文化,才可以理解并解决中西方的“幻象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23.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其承载的关于人类价值规范和交往秩序决定了它本质上属于一种规范性存在样态。作为超越实体性存在的特殊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规范性存在样态主要在于其内在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价值张力,这种价值张力在现实中表现为共同价值与价值存异、公共权威与个体自主、超越旨趣与适度稳定的合理关系。上述价值关系的处理也充分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方案中,即中国传统"和文化"价值引领下的共享发展格局、"承认的政治"下民族自主与"中国方案"的价值威信、战略举措下的区域化样态与价值超越下的全球化趋势,以上方案推动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构建在"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关系中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24.
为库切赢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基础的《耻》是一部思想深刻的作品,小说以后种族隔离时代的南非为背景,讲述了白人卢里和露茜父女深陷生存困境的故事。他们的遭遇如实地展现了生活在新南非的白人如何一步步丧失话语权,陷入生存“耻”境,最终难逃历史性悲剧宿命的图景。故事背后隐藏着作者对人性的思索和对个体生命历史宿命的感悟。  相似文献   
25.
周超  刘虹 《民族学刊》2021,12(1):19-25, 85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基本逻辑是一个从"求同存异"到"聚同化异"的过程,旨在构建一个多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共生关系与共生状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有效建构必须赋予"共生"的理念,以责任、族际、文化、利益、命运为共生单元的建构逻辑,进而推动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全面建构。  相似文献   
26.
《拉格泰姆时代》是美国犹太作家多克托罗的第四部小说。小说中描写了一系列复制和变形的意象,引起读者对于自身生存状况的深切思考。文章通过分析认为,这些意象和写作手法反映了后工业时代机械复制对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以及变形思想在抵制复制危机中所起到的作用。文章旨在阐明在这一对哲学上二元对立的观念之间既互相联系又相互冲突的辩证关系,传达作者多克托罗关注社会与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27.
墨子战争观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集中在《墨子.非攻》中。笔者从墨子"尊天事鬼"的哲学观、战国时代的社会现实以及墨子本人的阶级立场等三个方面,对墨子"非攻"战争观形成进行了探讨。并认为他的战争观,不仅与当前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思想相一致,还为"消霸权主义"提供崭新视角,更有力地批判了和平主义思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8.
A.格里高里耶夫的“有机批评”是俄国浪漫主义批评史上最重要的艺术学说,代表着19世纪俄国文艺美学发展中的生命诗学路线。这一思潮虽长期被遮蔽于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强大社会历史学派批评的光环中而备受冷落,但它作为一股不可或缺的“潜流”从未发生过断裂,而是顽强、执著地发展着并散发着长久的理论魅力,注定要在俄罗斯不同时期引起不同的历史反响。  相似文献   
29.
“棱镜门”事件导致网络共同体的“真实界”被放大,在网络共同体内重塑异质性主体间的理解与共识成为关注的核心问题,对网络共同体的结构、交往模式等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认为,在后“棱镜门”时代,西方世界对于网络共同体中的交往关系研究具有促进结构扁平化、推崇市场规范、强调多元治理等发展趋向,其衍生出的“去中心”“西方中心”“多中心”网络共同体交往模式,难以重塑真诚、真实、正当的交往行动,其“治标不治本”的原因在于,都隐含着“物对人的统治”的内在逻辑,受到扭曲和异化的交往关系本身便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影响下的必然结果;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各主体之间能够就如何实现共同体内最广泛的公共性展开道德商谈,重新确立集体对于个体的先在性,倡导的“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是其超越性所在,这一命运共同体试图在现实而非抽象的社群需求与政治共识上重塑主体间交往行动,也是对当前网络共同体交往关系所进行的结构性反思。  相似文献   
30.
我的小说与我自身的生活经历以及我所在城市国有企业普通工人的命运际遇息息相关,长篇小说《苦楝树》的主人公吴满的原型,就出自我所在的湘潭中环水务三水厂;长篇小说《工厂工会》的主线,则是我所在城市湘潭湘钢梅塞尔公司一位工会主席的真实故事.我的创作聚焦于底层生活,表现的是普通工人在当代社会变革中承受的苦难和失落,以及社会转型时期人情的善良和人性的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