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9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12篇
管理学   46篇
民族学   10篇
人口学   55篇
丛书文集   127篇
理论方法论   58篇
综合类   738篇
社会学   218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41.
政策范式是决策主体的政策思维与政策风格的反映,是近年来公共政策研究中兴起的重要分析方法。以政策文本分析方法为基础,围绕政策问题、政策价值取向、政策工具与政策话语四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市民化政策范式变迁进行研究,发现农民市民化政策不仅在话语措辞层面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在政策问题认定、政策目标定位、政策工具选择层面也经历了渐进的变迁过程。总体而言,农民市民化政策范式渐趋包容性、公平性与人本性,不断彰显农民与市民共生进化的理念将成为市民化政策的重要特点与发展主流。  相似文献   
42.
经济逻辑学是经济学和逻辑学的交叉学科,它的产生有其必然性,我们可以从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经济学研究的确定性以及逻辑学的发展等几个角度给予论证。从贝叶斯决策理论的视角看,它是研究经济活动中理性决策和策略推理的科学。在理论驱动力和现实驱动力的双重作用下,经济逻辑的研究已开始了由形式逻辑范式向科学逻辑范式的转向。  相似文献   
43.
语言服务产业是近年来语言经济学研究提出并日益受到重视的一个概念,是一个尚未完全从传统产业中独立出来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关于语言服务产业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供需管理、发展模式与制约因素、语言的经济价值、语言消费、语言服务产业结构、产业化、产业竞争力、产业管理和区域语言服务产业等方面,研究质量不高,研究议题缺乏深度,研究方法单一。未来应主要侧重从产业经济学高度对语言服务业的产业定位、产业组织、关联、布局等问题和语言服务产业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建立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4.
经济学时间框架是一定经济学思想体系所依赖的时间背景条件,它限定着相应逻辑分析的解释边界。古典经济学的时间背景包括历史时间和作为资源的时间,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时间背景是机械力学的静态时间,演化和新制度经济学的时间背景转变到热力学与进化论交集的时间,而目前仍存在的尺度缺失制约着经济学的时空分析能力。作者认为,经济学应该学习借鉴相对论和社会学的时空观,补充构建基于即期相对时间并结合经济时空场域的新一代分析框架。新框架有利于经济学在分析现实世界中选用更合适的逻辑时间概念,突破传统静态分析范式,从只聚焦于均衡时点转变到真正关注过程。同时,放松过于严格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条件,更好地达成主观与客观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5.
分析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种新范式而出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方法论的新突破.西方社会科学中流行的个人主义解释模式构成其方法论的学术背景.约翰·埃尔斯特构建出分析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框架--以方法论个人主义为方法论原则,以意向性解释尤其是理性选择理论、博弈论为具体解释方法.围绕方法论个人主义和理性选择理论的争论逐步凸显出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论的全貌.只有运用辩证法精神,才能恰当处理方法论个人主义与方法论集体主义的关系、理性选择理论与功能解释的关系,才能准确评判与把握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46.
社会流动现象及相关问题在中国内地日渐突出.其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影响是多层次的.包括文化研究在内的诸多人文及社会科学,纷纷踏上社会流动研究的快车,广泛关注和讨论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底层流动和迁徙,在中国引发了一股社会流动研究的热潮.中国内地学者对社会流动的研究正开始呈现出良好势态,并且已然取得一些值得肯定的成果,但客观地讲,他们的研究还并非成熟与完善.由于社会流动的内涵是什么、如何进行社会流动研究等一系列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解答,中国内地的社会流动研究在一定意义上还处于盲动或者混乱之中,参与其间的学者难以进行有效对话,社会流动研究的意义难以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47.
The aims of this article are threefold: One, to focus on the advertising an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situating the presence of the USA in India. Two, to address three issues concerning the where, how, and impact dimensions of marking the US presence in Indian advertising. In that process an attempt will be made to integrate three aspects of advertising, namely: marketing, media, and linguistics. Three, to account for US corporate culture as it manifests itself in advertising. Central to our discussion are two product types: consumer products (e.g. Coke, Pepsi, Kellogg’s cereals, or Cadbury’s chocolates) and socially-sensitive, or ‘taboo’, products (e.g. condoms, alcohol, and breath fresheners).  相似文献   
48.
Abstract

The current study compared older children’s (11/12-year-olds) and adolescents’ (14/15-year-olds) vulnerability to false memory creation using two different methods (i.e., the Deese/Roediger-McDermott [DRM] and memory conformity paradigms) involving neutral and negative stimuli. In line with previous research, a developmental reversal effect was found for the DRM paradigm, which means that when employing this method children displayed lower false memory levels than adolescents. However, when using the memory conformity paradigm, the opposite pattern was found, with adolescents forming fewer false memories than children. This indicates that in a co-witness context, adolescents are less prone to memory errors than children. The emotional valence of the stimuli used in both paradigms did not notably affect the production of false memorie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false memories as measured by the DRM and the memory conformity paradigms. Altogether, the current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no single type of false memory as different experimental paradigms evoke different types of erroneous recollections. Additionally, our study corroborates past findings in the literature concerning the issue of developmental reversal, strengthening the idea that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 children might indeed be better witnesses than adolescents.  相似文献   
49.
Extending the works of scholars who have elucidated writing as the quintessential site for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locate the myriad possibilities for actualizing Donna Haraway's concept of cyborg writing in the field of organization studies. I contend that cyborg writing functions as a discursive mechanism by which to disrupt Enlightenment ideals of Cartesian duality, objectivity and rationality. These ideals inform the very structure of masculine privilege that emerge from having a society that is organized along androcentric values. Situating the scholarship of Jo Brewis, a contemporary scholar in the field, I illuminate how cyborg writing can be practised effectively, whereby greater richness is imparted into conceptualizations of, and theorizing on, organizational and management phenomena. I conclude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implications of cyborg writing, and with the identification of two trajectories that scholars can pursue in future studies. Progress along these two paths will move towards actualizing the feminist project for gender egalitarianism.  相似文献   
50.
当代国际政治理论的发展演变表现出一种对国际政治现象进行多重视角、多种层次研究的趋势,它给予人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没有一种能够解释一切的理论。但反过来说,不同的理论针对不同的对象也具有各不相同的解释力。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单一的理论都不可能解释国家对外行为的全部复杂性,必须提出一种综合的分析框架,结合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各自精到的阐述,从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的视角来进行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