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3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15篇
民族学   16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53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320篇
社会学   27篇
统计学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以河南省1990—2012年各县域金融相关比率为衡量金融发展水平指标,利用MatLab、ArcGIS工具,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ESDA局部空间相关分析与空间地理加权模型回归方法,从空间相互作用角度对河南省各县域金融发展的空间布局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揭示其演化特征、空间依赖性及异质性,并对形成原因进行初步探索。结果显示,河南省县域金融发展水平总体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地理依赖特征;同时结合非参数核密度估计分析发现,豫北地区地域差距较小,豫东传统农业地区县域金融发展差距较大,揭示出局部空间异质问题;最后结合GWR分析,在影响河南省金融空间布局的因素中,工业发展水平始终主导着区域金融发展空间格局的演化,中心城市的工业发展对邻近县域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其“空间溢出”具有有限的边界。  相似文献   
82.
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的中国菜名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将这些信息传递到目的语文化中去是翻译的重要使命。文章着重论述了中国菜名的文化性及将其传译到西方文化的后殖民意义,提出异化翻译是翻译中国菜名的最重要原则,此翻译策略能有效传播中华饮食文化,对发展中华饮食文化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3.
李黎 《南都学坛》2009,29(1):47-50
室名别号,一般为使用者自己所取。对使用者而言,室名别号具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对自我的体认,二是对自我体认的表达。室名别号产生于东晋之前,盛于明清,其与东晋以前文人隐逸风尚相联系,彰显了文人独立的人格精神。文人有意识地为自己取室名别号是一个编码过程,读者解读室名别号则是一个解码过程。室名别号所蕴含的意象,往往是文人毕生精神的寄托。因此,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理解室名别号,是对文人心路历程的解读。从徐渭的室名别号切入,我们可以看到徐渭人生的悲苦与喜乐,他对于自身身份的设定,"布衣"或者"道人",得意与失意,寥寥数字之间的寄寓与向往。  相似文献   
84.
东汉末年刘熙编撰的《释名》是一部旨在探求事物现象得名之由(词的理据)的著作。经初步统计,其中共出现了78条“同实异名例”。这些“同实异名例”有不同的构成情况,从中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汉语的一些词汇事实,而且可以看出刘熙在考察名实关系时的广阔视阈以及看待语言词汇构成的时空观和雅俗观。  相似文献   
85.
关联理论照应下的英汉姓名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与补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关联理论,文章探讨了英汉姓名翻译过程中文化意象传递时出现的文化缺省现象,总结了英汉姓名翻译中导致文化缺省的因素。文化缺省应该补偿,补偿方式应灵活选择,以寻找最佳关联,传达原文意图,尽力使译文受体欣赏到原语所特有的异国情调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6.
商标英汉翻译的成败对于国外产品能否成功进军国内市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在黄忠廉、胡远兵的术语全译策略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商标翻译策略系统,并在优选论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了商标翻译的各种策略的认知理据,提出了商标翻译的制约条件的等级排列。  相似文献   
87.
谐音取义翻译法指的是廛译与原近似,意取音之联想的一种翻译法。这种翻译方法既不同于音译法,又不同于意译法,是一种极其灵活而又富有创造力的方法。在英汉商标词的翻译中运用得当,则可取得神奇的功效,达到促销的目的。  相似文献   
88.
混成耕牧制在彝语地名中的反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混成耕牧制是一种普遍流行于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生产方式。彝族、土家族、苗族、仡佬族,甚至部分汉族和布依族都曾实行过这一生产方式,有的至今尚在延续或变形延续。然而, 对混成耕牧制的研究目前尚不充分, 文献记载又残缺不全。因此,通过对彝语地名含义的破译和诠释, 归纳这些地名定型的命名意图, 透视这些地名的命名取向, 从而揭示混成耕牧制在资源利用上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89.
壮语地名是用壮族人的思维方式命名、体现壮族文化内涵的地名.守土性、混合性、壮汉对应复杂性是壮语地名的特点.通名和专名是壮语地名词汇系统的重要内容.对壮语地名的研究,有民族学、人类学、农业史、语言学诸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90.
从语源学角度打破汉字字形的束缚,并且结合所指对象的特征,方可知道概念命名的意义.本文考释了汉语蚌蛤类命名理据5例,它们都是普通民间名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