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9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4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31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253篇
理论方法论   62篇
综合类   1569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50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291篇
  2007年   307篇
  2006年   252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2 毫秒
61.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基础是农村。近来,时有发生的农村群体性事件不仅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作用,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导致这些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从治理的角度而言,基层政府尤其是乡镇一级政府忽视或不正确履行社会公共管理职责是其重要诱因。因此,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组织生产与行政管理、轻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的乡镇政府职能已经适应不了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要求。作为最基层的政权组织,乡镇政府直接面对农村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各种惠农政策的执行者和操作者,其公共治理的水平和效果直接影响到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调整乡镇政府职能,全力打追服务型基层政府,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就显得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62.
主要阐述了"和谐与发展"的涵义及其作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现实意义,把"和谐与发展"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和谐与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人们评价或判断事物的一种价值尺度,应该具有如下的基本内涵:即,和谐中的发展,发展中的和谐;和谐促进发展,发展促进和谐;和谐依赖发展,发展依赖和谐;发展为了和谐,和谐为了发展。  相似文献   
63.
论高等学校完美师生关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完美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从而表现出和谐、个性、自由、超越等特征的师生关系。完美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生活方向,促进完美人格的形成。目前,高等学校存在师生关系日趋淡漠,学生没有敬畏感,教师没有神圣感等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科学知识、崇高的道德境界和高尚的情操,以此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完美的师生关系最重要的特征是和谐,是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使每个学生置身其中都能感到轻松和自然。  相似文献   
64.
歌曲是音乐体裁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亦指有、无件奏的声乐作品。所有歌曲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歌词与音乐高度完美的结合。并以其有声的表达方式一同随着时间的延续得以展现,歌曲创作是一种融思想性、艺术性、音乐性、文学性为一体的创造性劳动,故歌曲创作应从歌词的挑选与风格的把握;如何设计词曲结合后的曲式结构;对同一首歌词的不同整体构思;和声的纵向思考;歌曲伴奏的织体设计五方面来“整体构思与布局”。  相似文献   
65.
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描述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分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本质,提出了促进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和谐发展从而推动大众教育健康发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6.
儒家的艺术观在孙过庭的《书谱》里得到了比较完整的继承。《书谱》的书法理想是"中和美",即提倡书法中"情"与"法"、"骨力"与"妍媚"等的和谐统一。《书谱》对书法的人格主义批评也受儒家艺术观的影响。此外,《书谱》"质以代兴"、"异质同妍"的书法风格观也来自儒家美学。  相似文献   
67.
论孔子的仁礼合一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仁与礼是孔子学说的两个基本范畴,仁礼关系是孔子学说的基本关系.在传统礼乐文化中发现仁,复引仁入礼,以礼释仁,赋予礼乐文化以真实意义与内在价值是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创建了以仁为本源,以礼为表征,仁礼合一的思想系统.在这一思想系统中,礼是孔子对传统的继承,仁是孔子的创辟;仁是内在原则,礼是外在规范;仁是绝对的,礼是相对的;仁是常道,礼是变道.从纵向上讲,孔子的仁礼合一是继承与创新的合一;从横向上说,仁礼合一是内在原则与外在表现形式的合一.宋明儒者视礼为理,乾嘉学者以礼代理,都使礼由相对变为绝对,从而使礼由陶冶人性情的缘饰品变而为束缚人性正常发展的桎梏.据仁以成礼,非设礼以限仁,是孔子开出的儒学发展的正途.  相似文献   
68.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面临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理解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业的关系,对于宏扬和振兴民族文化,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9.
“和谐”是当代中国政界、学界乃至社会各界乐道的关键词,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主题。为了理性地把握这个主题,本着强烈的问题意识,从宏观视野和重点聚焦两方面切入,抓住和谐的七个重要方面略陈管见,想必不无学理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0.
分析了目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多方面的职责和协调问题,提出甲方应注重四个环节的管理方法: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施工阶段的过程控制和管理、监理单位的技术协调及甲方的整体管理,和在工程实践中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