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9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18篇
管理学   26篇
民族学   96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1篇
丛书文集   176篇
理论方法论   55篇
综合类   1212篇
社会学   107篇
统计学   2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172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古代北方民族,常常形成实力强大的集团,对中国历史的全局产生重大影响。在国家政治组织层面上,征服王朝既采纳了一些汉法,又掺入了不少原先政权的制度因素,这样的结合导致了真正的君主专制。女真人政权的合法性得到境内大多数汉族知识阶层人士的认同,蒙古人的元朝则有些逊色。辽、西夏、金、元等王朝非汉族的统治,并没有改变汉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基本面貌,它们的影响主要是政治上的。  相似文献   
42.
James Hathaway has described refugee law as ‘fundamentally oriented to the promotion of autonomy’. Borrowed from the Kantian roots of liberal rights theory, this theme has come to the fore as refugee advocates decry increasingly draconian experiments in deflection and deterrence. But what exactly does it mean for a refugee to exercise autonomy? And how is it connected to that other popular refrain – that those who arrive irregularly by boat in Australia, despite high recognition rates, are not ‘genuine’ refugees? By examining the assumptions underpinning autonomy as a contemporary political value, and working within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 that identifies a state's ‘recognition’ of autonomy with authenticity, this article explores tensions within both public discourse on refugees and the discipline of refugee law itself. It considers how and why the refugee exercising ‘authentic’ moral agency by boarding a boat is depicted not just as a threat, but as inherently irrational (and thus not ‘authentically’ autonomous) and less ‘genuine’ (and thus virtuous) than the ‘passive’ refugee languishing in a camp overseas, awaiting ‘our’ redemptive touch. Finally, it asks whether refugee law similarly suffers from the contradictory moral promise of human rights law which places autonomy at its heart while in practice requiring that humanity be split between victim, savage and redeemer.  相似文献   
43.
神话史诗《布洛陀》的世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壮族摩教经诗《布洛陀》作为民间宗教摩经的经典,赞颂了主神布洛陀这一神话人物,保存了许多原始神话的成分和元素,可以视为“神话史诗”;该史诗反映了人类社会文化历史的一般情形,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而作为民间信仰摩教的代表,揭示了民间宗教信仰之类,也具有世界意义。《布洛陀》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神话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学科研究有巨大的科学价值,它不仅是壮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44.
群众路线的认识论是交互认识论,强调了“干-群”双主体之间的对等性、互动性和主体性原则,因而彰显了群众的主体性地位,摒弃了主客体对立的认识论思路,是历史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与本体论、辩证法上相一致的表达。通过交互认识,领导与群众形成共同知识与共同信念,在一个不断信息更新、信念修正、信息域和知识域增大的动态过程中,实现领导与群众的利益与责任的一致、手段与目标的一致。  相似文献   
45.
在中国市场上,全球品牌本土化的现象越来越频繁.但在理论上,还少有研究分析中国消费者如何评价融入中国元素的全球品牌.为此,文章以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理论为框架,构建了包含真实性偏好、品牌本土象征价值、尊重品牌遗产和购买可能性的概念模型,试图探索其中的因果关系.实证研究表明,品牌本土象征价值认知—情感单元和尊重品牌遗产认知—情感单元均能提高购买可能性.真实性偏好高的消费者更容易通达品牌本土象征价值认知—情感单元和尊重品牌遗产认知—情感单元.尊重品牌遗产认知—情感单元有助于增强品牌本土象征价值认知—情感单元.文章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全球品牌相关研究,同时对实践也有战略指引.  相似文献   
46.
关于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如何保护,学者及社会各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章在梳理前 人相关研究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 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完整概念及它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全 球重要农业遗产"(GIAHS)的区别。将农业文化遗产划分为十个大类,界定了各类农业遗产的特征与特 点。在结合国内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应当注意把 握的八组关系,即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关系、遗产保护与农民利益的关系、生产功能与文化功能的关 系、保护主体与多方协调的关系、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的关系、现实保护与记忆留存的关系、政策导向与 制度建设的关系及保护主体与社会大众的关系, 提出了一些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对策和 建议。  相似文献   
47.
话语研究不仅关心人们如何言说,而且更为重视分析决定言说方式的深层动因。“非遗”保护既是一个社会各阶层权力角逐的场域,又是一个可通过不断协商达成共识的平台。人们对于“非遗”保护的认识人言言殊的根本原因在于参与“非遗”保护的社会各阶层各自的利益诉求并不完全一致。“非遗”保护工作正是在争论中逐渐确立了自身的工作目标、指导原则、实施方案,体现了极强的话语建构性。“非遗”作为一种传统生活方式的隐形载体,活态传承性是其精髓与灵魂;“非遗”保护必须以人为本,只有让“非遗”与现实的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发生联系和耦合,“非遗”保护才可能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48.
在新媒体语境下,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应开辟新途径,让新媒体发挥其优势,承担“非遗”传承的重任。借助新媒体拓宽广西“非遗”的传播途径及加速广西“非遗”“活态化”的创新发展,以数字化技术推进广西“非遗”的产业化及其传承人的普及化培养,不失为有效的创新方法。在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非遗”保护工作时也应遵循主体性、优先性、本真性和整体性等原则。  相似文献   
49.
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主要途径。回顾近十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的成果,发现它具有“三多三少”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一是多强调正规教育(学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少谈非正规教育的作用;二是多强调普通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的培养,少强调职业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的培养;三是多讨论各级各类学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实践,少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评价。思考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现状,有利于充分发挥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功能,切实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成效。  相似文献   
50.
2016年盛夏时分,我们对河北省著名学者梁勇先生就燕赵文化和封龙山文化进行了深入采访。梁勇先生详细介绍了燕赵文化的地域特性、文化构成和文化特点,指出燕赵文化是京津冀历史上博大精深的文化精华和重要的文化镜鉴,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形势,用燕赵文化唤起京津冀地区的文化共识和文化本底的归属感,在文化共识、文化共同归属感的基础上,提高京津冀协调发展的文化协同。同时,梁勇先生也为石家庄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如何依托封龙山文化、传承封龙山文化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