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66篇
  免费   189篇
  国内免费   66篇
管理学   15篇
民族学   122篇
人口学   32篇
丛书文集   764篇
理论方法论   193篇
综合类   3444篇
社会学   118篇
统计学   3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215篇
  2013年   201篇
  2012年   275篇
  2011年   387篇
  2010年   297篇
  2009年   276篇
  2008年   278篇
  2007年   350篇
  2006年   329篇
  2005年   342篇
  2004年   289篇
  2003年   309篇
  2002年   271篇
  2001年   214篇
  2000年   151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91.
路成文 《阅江学刊》2009,(1):138-143
唐宋时期,牡丹玩赏之风日盛,以牡丹及牡丹玩赏活动为题材的诗词作品也大量涌现。唐五代北宋牡丹诗词,以赞美牡丹之美艳、歌咏牡丹玩赏活动之繁盛热闹者居多,只有少数篇章对于牡丹及与之相关的奢侈之风进行了批判。中唐以后,牡丹渐成文人士大夫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牡丹的生命形态与文人士大夫的命运遭际之间存在着某种同构关系,藉歌咏牡丹以抒写人生感慨的作品频频出现。宋室南渡以后,牡丹诗词主题发生了深刻嬗变,家国之恨成为最重要主题,唐宋牡丹诗词因之具有了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92.
李东海 《南都学坛》2001,21(4):30-33
解放战争时期统一战线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级具有不同的特点:1945年8月到1946年6月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向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转变阶段;1946年 6月到 1948年5月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阶段;1948年 5月到 1949年10月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和胜利阶段。统一战线的历史演变过程充分说明,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打败美蒋反动派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  相似文献   
993.
青年马克思介入世界历史理论之初,世界历史的客观进程和维科、伏尔泰、康德、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构成了其推进该理论的思想前提。正因如此,青年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并非空泛的“世界视野”或“全球眼光”,而是包含着丰富的具体理论规范,这些内在密切联系的理论规范是在世界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梳理青年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思想进程,把握其从一般性言辞到萌芽到初步形成再到正式确立的3次逻辑跃迁,构成了一种历史性解读路径,从而发现青年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以新的方式提出并解决了旧问题。  相似文献   
994.
ABSTRACT

The discipline-defining claim that anarchy leads inevitably to security-competition and war between states is unsustainable.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whether the concept of multiplicity can offer a reintegrated account of insecurity in world politics. As highlighted by rational choice approaches, substantive conflicts of interest are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organized violence to be a permanent possibility within, across and between societies. A materialist argument is presented that the most enduring incompatible interests arise from clashes over the rules of economic appropriation and redistribution, and the appropriate boundaries between social groups. Historically, unevenness and the possibility for exploitation have created structural pressures towards simultaneous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inter-societal warfare. Because of the central importance of social boundaries for structural inequalities, multiplicity has profound implications for both patterns of organized violence and the fundamental issue in the study of politics: who gets what, when and how.  相似文献   
995.
历史记忆是一个族群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并逐渐为本群体所共享的文化意识。居住在滇西鹤庆县六合乡境内的白依人是一个彝族支系。作为一个无文字族群,白依人族源神话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的服饰、乐器、舞蹈、古歌、仪式等方面,这体现了祖先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延伸。社会生活是族群历史记忆在世代中展演的舞台。历史记忆在日常场景中通过器物、身体实践和仪式操演的象征性重构,表现出族群试图建立一种与祖先相互关联生活方式的期待。  相似文献   
996.
中国砚台的出现可以溯源到上古时期,那时的研磨器可称为中国砚台的雏形.随着文字的演变与发展,书写活动的日益频繁,出现了专门用于书写的书写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歙砚,其发展是一个从追求实用功能到追求审美情趣的过程.文章阐述了砚的起源以及歙砚的历史演变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997.
Despite increasing research interest in network dynamics and cumulative advantage/disadvantage processes, little remains known about how social capital varies across the life course. While some researchers suggest that social capital increases with age and others argue the opposite, this study tests these contradictory assertions by analyzing multiple indicators of social capital from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data set on working‐age U.S. respondents. The findings reveal evidence of both social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decline. Social resources from occupational contacts tend to increase with age, but eventually level off among older respondents. Changes in voluntary memberships follow a similar pattern. However, daily social interaction i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age. Overall,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social capital embedded in occupational networks tends to accumulate across the career, even in the face of a general decline in sociability. The study also uncovers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se social capital trajectories that are linked to the distinct life experiences of men and women.  相似文献   
998.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是唯物辩证的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决定意识、事物普遍联系、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依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深刻领会其内涵和实质。  相似文献   
999.
"纽约派"诗歌作为二战后重要的文学诗歌流派,其兴起和繁荣必然会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美国文学和历史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从"纽约派"诗歌的历史文化建构入手,主要涉及城市建构、时代建构和文化建构三方面,为探究美国后现代诗歌与历史发展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00.
无论是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考察,还是从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角度来审视,中国中产阶级在整个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都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它不仅本身就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必然产物,而且事实上成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它还将成为中国社会现代化深度发展的主体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