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37篇
综合类   125篇
社会学   50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当下文艺学跨学科问题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艺学跨学科研究的出现,既有学科体制的内在原因,更有学科自身发展的学理原因,还有国外学术文化思潮对我国学术发展产生影响的国际原因。当下文艺学跨学科问题的讨论,不应仅局限于跨学科与学科独立这一单纯问题的理论探讨,而完全可以拓进到跨学科研究的中国语境、学理渊源以及跨学科研究的中西比较等问题的现实思考。  相似文献   
72.
哲学与跨学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学科文化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古希腊为代表,哲学和学科关系较为平衡。第二阶段主要是现代时期,近代科学革命铸就了以专业化、学科化为特质的知识规范和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哲学从原创性、普遍性科学变成了辅助性的科学反思工具。近代学科文化价值并非是永恒有效的,因为它加重了学科冲突危机,而且不能有效解决全球性和复杂性的大问题。近代学科文化向跨学科文化演变有其历史必然性,跨学科运动是当代学科文化的主流发展趋势。跨学科研究不同于交叉学科研究,后者是在既定学科框架下的综合研究,前者则是以整体性和复杂性为前提的研究。为赶超世界科学水平,中国有必要将跨学科研究哲学及其方法列为国家科学和教育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3.
交叉科学:两大知识板块的交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交叉科学是所有形成于哲学科学、社会科学与数学科学、自然科学两大知识板块之间的交叉学科的统称。交叉科学作为科学知识体系的一个一级子系统——科学部类,在两大知识板块的交汇、融合中发挥着特有的作用。目前可以认定的交叉学科门类,约有20个。为了推进交叉科学的发展,提出制度安排、组织保障、人才培育三项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74.
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是学校整体水平与实力的综合表征 ,如何在实践中推动学科建设 ,是摆在高校面前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学科交叉是高校新学科生长点产生的源泉 ,是获得原创性科学成果的重要途径。学科交叉为高等学校学科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要通过重大科研项目组织跨学科研究 ,通过跨学科研究来推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与渗透 ,使得学科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社会需求不断产生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75.
语言学与文化人类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的两大亲缘学科,二者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交叉和渗透,形成了很大的迭交领域,语言—文化是这个迭交区的核心部分。文章在论述两学科理论联系和迭交领域的基础上,着重阐释了它们的交叉途径与动力。  相似文献   
76.
目前,跨学科性研究成为当代语用学的一种新进路,具有学科互涉融合化、解释趋向认知化与研究范式复杂化等特征,对 当代语用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7.
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斯蒂芬.平克出版了《大脑是如何工作的?》一书,书中阐释了他对大脑与语言研究的计算理论,专门化理论,外展论和进化论。新泽西州立大学心理学系杰里.福德出版了他的《大脑不是那样工作的》一书对平克的理论观点进行了反驳。两位心理语言学家针锋相对的争论引发了一个大论题,对认知语言学,计算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研究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8.
It is readily observable that there is a wide gulf between the manner by which the lay public and the manner by which technical experts assess the risks of complex technologies and assimilate these assessments in decisions regarding the acceptance or rejection of technological options. On the public side, this gap in methods and value assessments is a major source of distrust of technical experts and disaffection with the social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technical experts who introduce or regulate technologies, this gap is both a cauldron of frustration and a perceived justification for paternalistic technocratic decision-making that further alienates important segments of the public. It is the author's belief that unless our society learns how to progress in bridging these gap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a comparative mode of risk-cost-benefit analysis of options, the potential net benefits of certain technologies such as commercial nuclear power could well be lost to our society. Research on public risk perception, while potentially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achieving this objective, needs to be restructured from its present static orientation to meet the needs of forward-looking decision-making that accommodates dynamic learning processes of both the public and technical experts as well as the “learning curves” of technological improvements historically accompanying successful innovations. Moreover, no less attention needs to be devoted to improved benefit assessment along with ethical and equity considerations in decision-making involving the reconciliation of conflict between individual and societal interest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vital importance of interdisciplinary analysis in fulfilling these needs.  相似文献   
79.
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经雷马克为代表的美国学者提出以来,为比较文学引进了新的研究视角,创辟了新的领域和境界,但在很多方面也一直受到学界的争议。首先,跨学科研究使比较文学学科本身形成了无限的扩展性,从而让学科界限变得模糊甚至不再存在;其次,跨学科研究也容易使比较文学研究形成对"文学性"的丢弃,对"可比性"的忽视,使文学文本沦为其他学科的研究资料;最为严重的是,它漠视了比较文学学科所要求的研究对象必须具备跨国界、跨语言、跨文化或跨文明等"跨越性"。  相似文献   
80.
针对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的跨学科外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问题,提出跨学科外语专业课程体系建构方案。应建立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的课程体系,实施课程内容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国际教育战略,树立人才培养本土化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