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2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22篇
管理学   104篇
劳动科学   30篇
民族学   17篇
人口学   280篇
丛书文集   349篇
理论方法论   171篇
综合类   2080篇
社会学   287篇
统计学   7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52篇
  2013年   193篇
  2012年   181篇
  2011年   259篇
  2010年   188篇
  2009年   180篇
  2008年   194篇
  2007年   248篇
  2006年   244篇
  2005年   203篇
  2004年   183篇
  2003年   184篇
  2002年   164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1.
In many economic models, theory restricts the shape of functions, such as monotonicity or curvature conditions. This article reviews and presents a framework for constrained estimation and inference to test for shape conditions in parametric models. We show that “regional” shape-restricting estimators have important advantages in terms of model fit and flexibility (as opposed to standard “local” or “global” shape-restricting estimators). In our empirical illustration, this is the first article to impose and test for all shape restrictions required by economic theory simultaneously in the “Berndt and Wood” data. We find that this dataset is consistent with “duality theory,” whereas previous studies have found violations of economic theory. We discuss policy consequences for key parameters, such as whether energy and capital are complements or substitutes.  相似文献   
92.
理论上提出替代弹性对劳动力价格与水稻播种面积关系的作用机制,并利用江、浙两省2004—2013年水稻播种面积表现出的相异生产轨迹对上述理论推断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江苏省劳动力与其它要素替代弹性显著高于浙江省,且每工日劳动力价格上升,江苏省水稻播种面积增加,而浙江省减少。结论证明农业劳动力价格普遍上升时并不意味着粮食播种面积的下降,相反,国家可以因地制宜地推广如农业机械小型化、劳动力替代技术示范与推广等相关政策以增加劳动力要素的可替代性,巩固粮食供给水平。  相似文献   
93.
基于固定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构建了要素替代弹性分解的理论框架模型,根据技术进步是否发生改变,将要素替代弹性分解为直接替代效应和诱致性技术创新效应,并利用1978—2013年中国工业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中国工业资本与劳动之间是呈互补关系;同时,在要素替代过程中,诱致性技术创新效应起到了主要作用。因此,在中国经济转型的新常态下,应该继续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加速推进工业产业技术升级,优化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94.
基于城乡结合部老旧社区治理的嵌入性特征,将嵌入性理论视角与存量规划新常态下老旧社区的治理创新诉求相关联,从理论和实践双重维度研究阐述城乡结合部老旧社区嵌入式治理的生成背景、行动策略与创新路径。现阶段,多元治理主体在助力城乡结合部老旧社区治理与改造过程中,为满足老旧社区基础性改造需求、超越传统治理的行政化倾向、实现内源性发展目标,业已形成资源型嵌入、功能型嵌入和融合型嵌入三种行动策略,但受复杂的治理情境和滞后的治理后管理机制的影响易面临适应性挑战。应通过激发社区居民主体能动性、推进社会资本再组织化、完善治理后管理机制等具体路径,推进城乡结合部老旧社区嵌入式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5.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区域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显著影响着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以索洛增长模型为基本框架,利用2003~2017年安徽省经济发展相关数据开展实证研究,测算资金投入、劳动力投入、技术进步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同时对模型进行扩展,研究安徽省经济增长的长期驱动力量,对现期和远期的动能转换加以阐述。研究认为,现阶段资金投入仍然是安徽省经济产出的主要驱动因素,劳动力投入的经济推动效应相对较小,技术进步的驱动力量逐步提升,安徽省远期经济发展将主要依赖于技术创新驱动。安徽省应注重科技创新,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将技术因素融于资金、劳动供给侧,全面深化以技术为主的供给侧改革,加快经济增长动力转型。  相似文献   
96.
"三农"问题是我国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的突破口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城市化"则是转移的最佳途径.我国建国以来一直采用城乡分隔的管理体制,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化不同的发展模式选择上,有以大中城市发展为重心和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两种主要观点.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既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又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此,我国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建设为辅助.在大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小城镇可以发展以为农服务的产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97.
金融危机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现阶段,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自然无法置身事外。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其中对劳动力就业的冲击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在现阶段的就业问题中,大学生就业和农民工返乡成为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要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缓解就业压力,需要中央、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密切配合,从多方面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8.
近年来,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领域就业人口的逐渐增多,劳资矛盾冲突问题越来越突出。劳资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核心,通过分析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构建起来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大厦。马克思恩格斯的劳资关系思想主要包括劳资关系形成的基础、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与劳资矛盾、资本对劳动的权力、资本积累收入差距、工会在劳资关系中的作用、世界市场与国际劳资关系等内容。  相似文献   
99.
李觏是北宋中期重要的思想家,在李觏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经济思想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李觏非常重视土地问题,土地思想是李觏经济思想的核心。针对当时土地兼并日益激烈引起的社会危害,李觏也提出了关于土地问题的看法。他的土地思想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从分配角度分析,主张平土均田。后期主要从生产角度批判土地兼并。李觏提出了"平土均田"、"井田制"、"农业劳动力"、"尽地力、广垦辟"、"限田"等抑制土地兼并,发展农业,保护农民利益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0.
The rise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resulted in higher levels of income inequ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forced many to question the Kuznets Inverted‐U hypothesis. However, this study argues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a knowledge economy does not negate the importance of employment shifts for income inequality. Instead, the expansion of knowledge employment alters the major sectors that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of income. To this end,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key argument that the current service–knowledge transition impacts income inequality trends, of today, in a way that is similar to the agricultural–industrial transition, of the past. According to the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regressions, the agricultural–industrial transition returns stronger associations with income inequ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before 1950. The agricultural–industrial transition's impact diminishes thereafter as the service–knowledge transition shares a more robust association with income inequality after 19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