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2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31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12篇
人口学   26篇
丛书文集   104篇
理论方法论   39篇
综合类   672篇
社会学   62篇
统计学   2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1.
等效原则下的片名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庆元 《云梦学刊》2006,27(5):133-135
作为一种特殊文本的翻译,片名的译文处理有其特殊性,表现在翻译过程中更多地强调译者的主体性。片名的成功与否的标准在于译者是否从整体上把握住了原片的主题,而不是形式上是否等同。等效原则能更为合理地解释片名译文处理中的“另类”现象。  相似文献   
62.
由于电影艺术的特殊属性,无论从社会舆论角度,还是意识形态监控方面,都决定了电影审查的必要性。新中国成立初期,鉴于美国电影的社会影响,为了稳定社会秩序,人民政府对国民政府时期遗留下的大批美国电影进行了审查。对美国电影的审查,构成了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市场管控的重要内容,也折射出美国电影在华的命运变迁。尤其当时美国电影《社会中坚》在国内的宣传和公映,说明了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意识形态对电影审查和市场行为的决定性影响。它不仅体现了人民政府在规范市场、统一思想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反映了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方面的碰撞与交流。  相似文献   
63.
中国电影纪实美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至世纪之交,电影理论界对它的研究经历了“探索争呜期”和“反思建构期”两个重要阶段。“第四代”“第五代”以及“第六代”(“新生代”)导演的创作分别在不同时期体现了纪实关学对于中国电影的渗透与影响。综合这两个阶段纪实美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将其概括为四种研究视角和话语形态:电影基础关学范畴、电影现代思潮、中外影像传播理论、正面关注纪实美学的现象及理论等。这四种研究视角丰富了中国电影纪实美学理论体系,对电影创作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4.
作为一部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老电影,《孔雀》表现出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内涵是非常丰富和深刻的。《孔雀》一反歌颂青春的常态,从暴力、欲望、空虚、挥霍入手,展现出20世纪80年代中国转型期的青春的灰色基调。影片以个体意识的觉醒为切入点,将其冲破家庭环境、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非制度框架的桎梏,淋漓尽致地呈现,生命在冲突与突破中最终得以绽放,从而实现幻灭后的重生。一方面是电影艺术简单而精致的表现,另一方面是中国转型期社会文化的艺术性表达。  相似文献   
65.
老舍的文学作品与当代影视媒体有着良好的互动态势:一方面它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中给影视媒体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学脚本,另一方面,影视传媒也宣传扩大了作品的影响,使其在当代赢得更多的读者和观众。着力描写下层市民的喜怒哀乐与婚丧嫁娶、情节的曲折感人、文化意蕴的深刻悠长、语言的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备受当代影视传媒青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6.
简析哥特式电影的黑暗性及其审美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哥特式电影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渗透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成为当代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哥特式电影自始至终都充满着"黑暗",这不仅成为它的基本场景,也是它最常见的情感基调,同时也反映着人性中的基本要素,如欲望、恐惧等等.  相似文献   
67.
在文学名著影视改编渐成热势的当下,通过对19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名著电影改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试图探寻电影与文学交互发展的历程,总结电影改编的得失成败,为今后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提供必要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8.
SUMMARY

This article critically reviews diverse representations of bullying of gay, lesbian,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people in contemporary media: cinema, television, journals, Web sites, fiction, children's books, comics, music, advertising, and pornography.  相似文献   
69.
中国电影在赢得100亿票房的业绩后,事实上,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文化挑战。突出的问题在于,当下市场严重失序,失去了文化的自律性,逐步形成了一种市场金本位的定势。吸金的思维定势代替了人文的主体性以及艺术的创新与智慧,开启了一种仅以GDP增长为目标的市场方向,造成人文原创性的匮乏以及大片的文化贫血症。针对此种现状,我们应当考虑的不是创造了多少GDP新高,而是今后能否以文化的自律性与艺术的创新精神来提升电影的思想力度与文化品格,在社会审美的意义上实现向现代审美的转换。电影作为文化产品,其固有的精神本源性及其核心价值应是第一位的。因此,我们必须自觉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与责任,引导我们的电影产业在与文化的和谐共生中实现再度振兴,为将电影产业做成我们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进。  相似文献   
70.
大学影视教育分为专业教育、普及教育两个方面,专业学科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公共普及教育三个层次。我省高校影视教育现状为:专业教育系科设置少,普及教育课程开设稀少;教材建设几乎为零,师资队伍建设极为薄弱;影视教育的无序性、市场性,导致大学生影视观赏的盲目性、负面性。当务之急的对策是:营造良好的影视教育氛围;制定可行的影视教育目标;建立高素质的影视教育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