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00篇
  免费   158篇
  国内免费   42篇
管理学   97篇
民族学   46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21篇
丛书文集   836篇
理论方法论   243篇
综合类   4292篇
社会学   157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271篇
  2013年   230篇
  2012年   304篇
  2011年   334篇
  2010年   263篇
  2009年   289篇
  2008年   352篇
  2007年   423篇
  2006年   495篇
  2005年   419篇
  2004年   442篇
  2003年   434篇
  2002年   378篇
  2001年   312篇
  2000年   125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论当今大学生网际德性的缺失及培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日益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交往方式 ,网络在带来诸多便利和裨益的同时 ,也产生了许多值得关注的伦理问题。如何培育大学生的网际德性 ,已引起了伦理界、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02.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使命要求务必从严治党 ,高校也不例外。从严治党 ,要从严教育 ,以提高党性修养和拒腐防变的能力 ;要从严管理 ,强化责任追究 ;要从严执纪 ,加大查处力度 ;要从严监督 ,健全防范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103.
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之一,是现代人际关系的一种理想状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诚信友爱的道德素质水平。本文从正确把握诚信友爱的内涵、诚信友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及现存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的措施方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4.
近年来,研究生中出现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着实令人担忧,问题的出现除学生个体和社会大环境的原因外,作为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更是要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本文主要从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具体情况入手,反思学术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善学术道德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5.
针对目前中学课堂纪律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重建策略:社会要营造和谐的环境,学校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实现工具性纪律向发展性纪律的转变,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与纪律哲学观,正确的认识教师权威和学生自主,并通过对话处理好教师权威与学生自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6.
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时有发生,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与网络的特点、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所受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以及自身的道德素养等因素都有关系;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已是刻不容缓的大事,而且最根本的一点是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自律能力.  相似文献   
107.
我国目前的德育内容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需要 ,有必要对其进行重构。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应从传统道德的继承、市场经济的要求、科技伦理道德的发展三方面对德育内容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08.
追求可持续发展 ,是人类发展观的一个根本性变化。提升成人高校德育实效 ,这是摆在成人高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从人的可持续发展观的角度来探讨成人高校德育 ,有利于构建持续发展、实效的成人高校德育 ,从而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109.
孟子和亚里士多德作为东方和西方"轴心时代"的重要代表,在道德学说上分别提出了"志气"观和"行动主义"德性观。强烈的实践精神是其道德伦理的融通之处。  相似文献   
110.
强烈的道德需要是进行道德教育的良好基础与保证。从根本上说,社会生产决定了社会道德标准和人的行为方式,也最终决定了人的道德选择和道德需要。以道德需要的培养为中心的德育包括社会道德需要和个体道德需要的培养两方面的内容。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社会道德追求的改造和社会道德问题的重新解读,形成道德需要,道德实践的重构。基本的道德教育过程主要包括:理论准备、形成道德需要(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的道德理论与知识的教育活动、道德实践、道德问题的提出及解决、道德需要的满足(社会责任)、道德观念的内化、产生新的道德需要(道德的发展、道德需要的满足和层次的提升)等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