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3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8篇
民族学   8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27篇
理论方法论   25篇
综合类   621篇
社会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当代文学史研究中,关于50-70年代当代文学的研究,一直颇受关注.许多学者都致力于寻求新的"学科话语",寻找与确立学科的规范性,从而试图以有效的阐释方法来为50-70年代的文学拓展阐释的空间.近年来黄子平等人关于"革命历史小说"的研究可以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成果.黄子平的代表作<革命·历史·小说>就是致力于回到历史深处去揭示"革命历史小说"的生产机制与意义架构.  相似文献   
82.
美国学界普遍认为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是美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从1926年小说问世至今,批评者对该小说的研究不断深化。20世纪80年代之前,学者分别从小说与"迷惘的的一代"之间的关系、作家的个人流放经验、小说与圣杯神话之间的关系等角度入手,对小说的主题、人物、叙事结构进行研究;80年代之后,学者借助更为丰富的作家传记、手稿资料和多元的文学、文化批评理论,在书稿考证研究、性别与种族身份研究、叙事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更加丰富多样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3.
20世纪末女性写作以鲜明的个体话语方式通过与历史对话,探求女性"自我"生成的基点,揭穿隐蔽在现实背后的历史诡计。女性历史写作的多形态存在,显示了女性写作者与历史对话的信心。  相似文献   
84.
20年来我国教育领域的公益性问题存在着认识和实践上的许多矛盾,主要是政府教育公益性认识与教育产业化事实的矛盾;政府坚持教育公益性与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教育走向市场与非营利的矛盾。解决教育公益性的矛盾认识问题关键在于政府在保证教育投入的同时,还要从第三部门中寻找教育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85.
《伊利亚特》中的史诗明喻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利亚特》中大量的史诗明喻是构成这部史诗雄伟壮丽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荷马史诗明喻的喻体都取自自然物象和与古希腊人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和事务,显得原始古朴、苍劲雄奇,生活气息浓烈,极富人情味,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由于这些特点及其较强的叙事功能,史诗明喻遂成为一种优美的语用传统,这种传统在以后的史诗中能明显地感受到。  相似文献   
86.
评“主体间性美学”——兼答杨春时先生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把后实践美学命名为“主体间性美学”而把实践美学称为“主体性美学”,并且把前者作为对后者的超越,这种做法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炒作行为,并不是历史的必然。首先,它是历史叙事的错位,把与时俱进的实践美学定格在近代启蒙主义的“主体性美学”范畴,却把后实践美学强行规定为现代的“主体间性美学”,歪曲了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的历史;其次,它是哲学观念的扭曲,把“主体间性”任意扩展到一切领域,使整个世界的一切存在物都成为了“主体”,实际上就没有了主体,更谈不上“主体间性”,结果只能是造成人类思想的一片混乱;再次,它是美学理论的倒退,在把一切都主体化的混乱之中,用“主体间性”使一切旧的唯心主义的美学概念都合法化起来,以凑合成所谓的“后实践美学”的“主体间性美学”。  相似文献   
87.
中国远古婚姻神话虽然十分复杂 ,但其叙事模式却主要有三 :“龙配龙 ,凤配凤”模式 ;“龙配凤”模式 ;“美女配龙凤”模式。它们不仅客观记录了中国原始先民的婚姻演变史和氏族形成史、宗教观念和女子地位的演变史 ,而且也真实记录了远古诸氏族不断融合、华夏民族初步形成的历史  相似文献   
88.
生命叙事是以生命为主体的叙事,它把对肉身的关怀逐步推进到类似宗教的精神境界。生命叙事是对生命现实的反思,它把叩问人类心灵的意义、慰藉和照耀人类的心灵作为自己的使命。生命叙事既要切入个体的生命体验、又要超越个体的生命体验,其最终的目标是催发、振奋人的蓬勃强健的生命力量。生命叙事应该成为作为“人学”的小说最基本、最重要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89.
中国当代历史文学:面向全球化的新语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面向"全球化"新语境的历史题材创作不仅在小说、戏剧和影视等方面取得了全面繁荣,也为文学反思民族历史、建立全球化的对话关系提供了新的契机.在这一认识背景下召开的"中国现当代历史题材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突破性地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历史翻案"现象以及历史题材的概念内涵等新旧命题提升到历史观的层面展开广泛争鸣;对于影视创作中的庸俗化弊病,则提出了精神价值底线的新考量原则;从叙事学的角度进入对历史叙事可能性的探讨也别开生面;而新批评方法的实验和呼吁则直接针对严重落后于创作的理论批评.所有这些讨论表明,全球化不仅仅作为创作背景存在,它的影响已经深入地内化到历史题材创作的艺术实践中.  相似文献   
90.
有人认为,进入现代文学时期以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鬼魅灵异叙述传统戛然而止,传统神魔玄怪的文学想象绝迹灭踪。但实际情形是:进入现代以后,文学中的神秘想象与叙述虽曾一度受到抑制,但这一传统并未中止,它以更隐蔽的方式存在和承续着,不时在文学作品中显露出丝丝缕缕的印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