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3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15篇
管理学   81篇
民族学   25篇
人口学   23篇
丛书文集   247篇
理论方法论   73篇
综合类   1603篇
社会学   40篇
统计学   4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19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157篇
  2006年   169篇
  2005年   161篇
  2004年   155篇
  2003年   150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自2007年起,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了不起的盖茨比》进行分析,逐渐成为学者研究的一个热门方向,然而绝大多数学者将目光集中在主要人物上,忽略了另一位极具代表性的小人物——威尔逊。威尔逊这一人物形象具有诸多意义,仅从生态角度来说,他便折射出了“爵士时代”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通过利用生态批评这一理论工具,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这三个角度出发,对威尔逊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讨,以期能够透过对于威尔逊的解读,得到对“爵士时代”中的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关系的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62.
利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18年调研数据,构建了自然灾害冲击对农村家庭非农就业选择影响的理论框架,采用Probit模型验证了自然灾害冲击对农户家庭成员非农就业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自然灾害冲击对农户家庭成员非农就业选择有显著正向影响,这一正向影响会随着自然灾害强度的增加而不断提升;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嵌入,会弱化自然灾害对农户家庭成员非农就业选择的影响,信贷约束却会强化这一影响。这意味着现阶段面对自然灾害冲击,农户家庭成员应积极尝试非农就业,不仅能够促进资本存量重构,还可以缓解家庭生计压力,增加农户家庭收入,避免农户家庭因灾致贫。  相似文献   
63.
阿多诺在《美学理论》中批判了忽视自然美的观点,他认为自然美从美学中消失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人的自由和尊严概念占据统治地位的结果.正是对主体性的反思促使阿多诺重新思考自然美,他对自然美的提倡同时是对主体性的一种批判.阿多诺对自然美概念的重新思考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4.
事实与价值二分法在法律思想史上的表现即是分析实证法学对自然法学的批判否定。分析实证法学的贡献在于廓清了规范、事实、价值三大论域,使法律从与道德的混同中分离,有利于法学的发展和法律的改革。但是,无论是凯尔森为代表的纯粹法理论还是以布莱克为代表的纯粹法社会学都无法回避对法律的价值评判。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描述与评价时常是缠结在一起的。新分析法学代表哈特的"最低限度自然法内容",尤其是麦考密克、魏因贝格尔的制度法学已经表明了事实与价值二分法在法学研究中的崩溃。笔者采取了从抽象上升到思维的具体研究方法,从法哲学视角阐释了事实与价值二分法在理论上的局限。  相似文献   
65.
道体、性体和心体是牟宗三道德本体论构建的核心概念,是牟宗三构建"道德形上学"的理论支点。道体是形而上的根据,是牟宗三道德本体论的逻辑前提,性体是从道体养成心体的必要环节,是不同主体成德的内在根据,心体是具体化的性体,是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起来的道德之心,是人性的具体体现。因此,只有从道体、心体与性体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出发,才能从先验的层面上理解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6.
废墟管理和垃圾废物处理,是灾后恢复重建以及环境保护工作的难点和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废墟量不断增多,废墟垃圾若不综合利用、处理,不仅影响灾后恢复重建,而且还会加重生态灾难。而我国在废墟管理方面还相对落后,在废墟处理、管理等环节存在突出问题和技术难题。借鉴日本废墟管理有益经验,废墟管理呈现向专业化、市场化、智能化和法制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7.
近代以来,直隶地区灾荒频仍.面对自然灾害,传教士采取多种方式救助灾民,取得了一定成效.传教士在本着博爱、慈善愿望开展赈济事业的同时,也带有改变教会殖民形象和吸引灾民入教的实用功利动机.正因为一些传教士过分注重赈济事业的传教目的,采取了一些急功近利的传教政策,故而弱化了教会赈济事业的慈善色彩.  相似文献   
68.
近代以来,在科学技术对现代文明影响愈加深远的趋势之下,文学与自然科学的互渗与交锋变得更加显著,现从两者的差异性、互渗性、交锋情况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69.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main insights from selected literature on risk perception, particularly in connection with natural hazards. It includes numerous case studies on perception and social behavior dealing with floods, droughts, earthquakes, volcano eruptions, wild fires, and landslides. The review reveals that personal experience of a natural hazard and trust—or lack of trust—in authorities and experts have the most substantial impact on risk perception. Cultural and individual factors such as media coverage, age, gender, education, income, social status, and others do not play such an important role but act as mediators or amplifiers of the main causal connections between experience, trust, perception, and preparedness to take protective actions. When analyzing the factors of experience and trust on risk perception and on the likeliness of individuals to take preparedness action, the review found that a risk perception paradox exists in that it is assumed that high risk perception will lead to personal preparedness and, in the next step, to risk mitigation behavior. However, this is not necessarily true. In fact, the opposite can occur if individuals with high risk perception still choose not to personally prepare themselves in the face of a natural hazard. Therefore,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review, this article offers three explanations suggesting why this paradox might occur. These findings have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isk governance and communication as well as for the willingness of individuals to invest in risk preparedness or risk mitigation actions.  相似文献   
70.
SUMMARY

The paper presents a multilingual communication tool that has been designed for helping in the communication needs of people with severe speech and multiple disorders. The system accepts icons, selected through special access switches, as input and can form natural language sentences, which can be spoken out using in-built text-to-speech synthesizer. The system has been deployed and is being field tested at the schools for the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in Ind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