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3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4篇
管理学   29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11篇
人口学   53篇
丛书文集   119篇
理论方法论   112篇
综合类   839篇
社会学   117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04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91.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重视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而了解农民工对社会保障的期待正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根据。从社会学和管理学的角度看,农民工对社会保障的期待主要有制度期待、管理期待和社会期待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互相作用,缺一不可。其中,制度期待是主要内容。目前,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拿出一整套可以有效实施的社会保障方案,并逐步在全国推行。  相似文献   
92.
要对一定历史时期“农民的政治行为究竟发展与否”予以严谨而全面地评判,就必须有一个合理的考量体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政治行为的发展和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其具体表现为政治行为方式的多样、政治行为深度的加深,以及政治行为广度的扩大三个方面。此三个考量维度比较全面而合理地证明了这一时期农民的政治行为为何是发展的或进步的,因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不失为一个可供借鉴的考量体系。  相似文献   
93.
内容提要:本文以30名农民工的务工经商生活史的深度访谈资料为基础,从生命历程视角观照了新老两代农民工自外出务工、城城(乡)流动到选择归宿的生命轨迹。在社会结构及机会结构下,农民工社会融入是依循着年龄层级在一系列生命事件中依社会角色变化而进行反思性自我定位的行动过程。研究表明,两代农民工具有相似的生命轨迹,家庭角色的转变型塑了他们最终的生活期望和社会归属。由于新老两代农民工禀赋差异和代际特征,新生代农民工虽具有更多城市性和现代性,其融入意愿也发生了代际转变,但因其面对的机会结构限制和自身能力不足,其社会融入仍具有代际传承性。  相似文献   
94.
结合自己在舞蹈艺术实践中的感悟,提出艺术家只有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质与艺术修养,在传承中保护好各民族的传统艺术,在创作中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信仰,在市场传播和国际艺术交流中,充满自信地体现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本质,中国舞蹈艺术才能真正达到“好舞必大文”的文化诉求,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建设目标,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才能得以传承与弘扬。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继续传承,这是每一位舞蹈工作者的职责。  相似文献   
95.
大学生农民工是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分化出来的新社会职业群体。借鉴恩泽格尔的移民分析四维度模型,对其城市融入现状进行分析;根据社会融合理论三个层次说,剖析了阻碍其城市融入的因素。应从大学生农民工群体特征和其城市融入困境因素着手,政府应消除二元体制,排解“融城”障碍;高校应加大职业教育,强化实践育人;个体应注重资本积累,拓展就业渠道等,以圆其“融城梦”。  相似文献   
96.
朱德发 《河北学刊》2005,25(6):75-78
朱德发从人类视野探讨了集体英雄与个体英雄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在精神意识深层开掘了集体英雄和个体英雄的灵魂构成,认为英雄既有个性主义意识又有集体主义思想,二者并非对立而是有机统一的。王寰鹏认为,梁晓声知青小说的英雄主义既带有浓重的历史印记又体现了人性的本能,歌颂英雄主义和反思历史是梁晓声知青小说中同时存在的价值追求。李宗刚认为,“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是中国革命这一宏大历史的缩影,其中隐喻着中国革命在艰难曲折中最终走向更伟大的胜利;同时,英雄叙事还契合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需求,满足了主流意识形态时“个人魅力型权力”的眷恋。李钧从英雄性格入手,比较了《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与《天下荒年》这两篇小说的英雄观及其文化哲学的差异。张伟忠通过对《人间正道》和《抉择》中的改革英雄形象的艺术分析,认为他们身上既有对传统君子型英雄人格优秀品质的继承,也有对当代改革英雄品质的发扬光大。改革英雄的人格结构并不全是现代性的,其中还有权威人格和长官意志等传统人格负面因素的残留。杨新刚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英雄叙事小说具有如下特征:从“英雄的人”向“人的英雄”的转进;英雄类型的世俗化和当代性;游走在主旋律与消费主义之间的叙事策略;由反传奇性向生活化叙事抵达等。  相似文献   
97.
农民的文化教育权益缺失及其保障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兢 《晋阳学刊》2005,(2):33-38
农民应享受许多文化教育权益,但是这些权益有许多缺失。主要原因有: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中心化使农民文化教育权益边缘化,沉重的经济负担挤占了农民文化教育的费用,使农民文化教育权益处于弱势地位等等。这种缺失长期存在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影响农村青少年的学习和进一步发展,使得中国整体文化素质低,阻碍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影响未来社会的稳定,延缓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因此,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必须与文化教育发展战略相配合,必须注重农民人力资源的开发,努力开拓农村教育经费的新途径,为农民及其子女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  相似文献   
98.
南宋时期江南农村市场与商品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宋时期,江南农村市场快速成长,开始形成较为完整的区域体系。其中,广泛兴起的各种集市将市场活动扩散到农村各个角落,使农民零散的交易活动纳入到一定地域范围的商品流通网络之中,由此发挥出初级市场的作用。镇市则属于更为成熟的市场形式,不仅商品流通规模大,辐射范围广,而且与城市市场和跨地区市场联系密切,因而具有中心市场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江南农村多层次的商品流通日趋活跃,跨地区的市场联系不断加强,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格局。小农经济也发生相应变化,农村家庭的消费和生产活动逐渐呈现出由传统的自给自足模式向市场供给和商品化生产转变的趋向。但此期江南农村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总体上仍相当有限,且明显受人口增长压力和宋廷赋税货币化政策的影响,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说是畸形的繁荣。  相似文献   
99.
制度建设是实现农村治理与善治的关键。本调查表明农村在村规民约制订与执行、村务公开、纠纷调节、选举、习俗等方面虽有成绩,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大力发展生产,注意引导农民的观念变革等是完善制度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0.
毛泽东结合中国的实际,对农民革命进行了艰辛地探索,形成了农民革命主体论、农村阶级划分论、农村土地革命论、知识分子动员论为主线的内涵丰富之农民革命思想论纲。毛泽东农民革命思想论纲是毛泽东思想的主体,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等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