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77篇
  免费   277篇
  国内免费   49篇
管理学   9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05篇
人口学   205篇
丛书文集   572篇
理论方法论   284篇
综合类   3058篇
社会学   1346篇
统计学   4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121篇
  2019年   127篇
  2018年   179篇
  2017年   217篇
  2016年   189篇
  2015年   213篇
  2014年   330篇
  2013年   763篇
  2012年   397篇
  2011年   361篇
  2010年   287篇
  2009年   298篇
  2008年   292篇
  2007年   322篇
  2006年   331篇
  2005年   280篇
  2004年   271篇
  2003年   247篇
  2002年   191篇
  2001年   170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Gender discrimination is felt and found universally, and sexism in language is no exception. Sexist languages exist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An analysis of linguistic sexism will promise us the assumptions that language is emblematic of and constitutive of social identity.  相似文献   
82.
文章针对目前小学作文教学中情感虚假、内容空洞、语言苍白等弊病,在改革作文教学实践中提出引导学生“个性写真”的主张,并就其操作策略与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83.
老子将“道法自然”的天道与“上德不德”的人道联系起来考察“圣人之德”的理想人格,认为“圣人之德”的显著特征是“上德不德”和“上德若谷”,并以“道法自然”的思维方式,提出了“圣人之德”的成长之道:私寡欲、守柔处弱和清静无为。  相似文献   
84.
孟子美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人格美学精神,他不仅最早对人格美及其层次做出了明确的价值规定与区分,而且明确地将审美从人的感官之乐引向了道德领域,并提出了"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一高扬自主精神的话语,表现出强烈的人本意识、人性色彩和人格自主的悦乐感。现代人在实现其对主体意义的重建、确定人生存的内在根基、超越物性束缚时,应汲取孟子人格美论中的思想养料———人格意识、自律意识、超越意识。  相似文献   
85.
论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人的素质结构中,人格起着近乎决定性的作用。人格是人的心理面貌的集中反映,人格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人格教育,引导大学生不断塑造和提升自己的人格素质,使其懂得怎样充实与发展自我,完善个性,健全人格,这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大学生成才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86.
“礼”属孔子思想的重要范畴,春秋时期社会的失序决定了孔子特殊的重礼情结。顺应春秋时期的礼治思潮,孔子寄希望于礼治秩序的重建,试图通过个体的理性自觉实现境界提升,由个体之“仁”重建理想的礼治和谐社会。孔子的省刑或无刑的主张,表现出强烈的人文情怀,与其后来的法家有不同的思路,其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对今天和谐社会的建构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7.
创造性与创造性人格概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人们在创造性与创造性人格两个概念理解上存在的分歧,结合前人的研究,对创造性与创造性人格这两个概念的基本涵义进行讨论,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主要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88.
本文以西南和中南少数民族民间故事中的洪水神话对人类学族群认同研究的作用为例,说明民间文学作品对人类学研究的作用.指出,由于民间文学收集整理方面的原因,致使它作为人类学研究资料具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89.
现有研究对于威胁情境和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并未达成共识.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新冠肺炎疫情为具体研究情境,从威胁情境的时间和类型两个角度填补了以往研究的空白,以内群体认同和关注他人为中介机制,提出重大公共威胁情境下影响个体捐赠意愿的双路径形成机制和相关调节变量.本文的研究表明,对于新冠疫情这种捐赠方和受助方同时面对的公共威胁情境:1)潜在捐助者所在地的疫情严重程度对其捐赠意愿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2)群体认同和关注他人具有相反的中介作用,其掩盖了潜在捐助者所在地的疫情严重程度对其捐赠意愿的影响;本地疫情严重程度一方面会增强个体的内群体认同继而正向影响捐赠意愿,另一方面会使个体减少关注他人继而减弱其捐赠意愿.3)威胁情境影响过程中,区域文化取向调节了内群体认同的正向中介作用和关注他人的负向中介作用.具体而言,相较于偏个体主义,当区域文化取向为偏集体主义时,本地疫情严重程度对于内群体认同的正向影响能够增强,对于关注他人的负向影响能够减弱.  相似文献   
90.
Prior research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has documented how specific CSR activities relate to responses of relevant stakeholders, mainly examining employees. However, it is as yet unclear whether these findings generalize to other types of CSR activities or to responses of other stakeholder groups. In fact, results from studies to date also show inconsistent effects in need of further explanation.In this contribution we offer a new perspective on this literature. We extend current insights on organizational CSR activities and stakeholder support, by elaborating on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that can explain these relations. We draw together recent developments on organizational anthropomorphism with insights on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to argue that the impact of CSR activities on a broad range of stakeholder responses depends on perceptions of organizational morality. We connect prior work on organizational ethics, CSR, and stakeholder support, to social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research on impression formation, impression management, and impression updating. This new perspective allows us to broaden the current debate on CSR and stakeholder support.Building on this analysis, we propose a new model that offers a roadmap for future research. We explain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CSR on stakeholder responses, by highlighting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morality as a key mediating variable. We then proceed to consider likely moderators of this relation distinguishing between (a)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ganization, (b)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cations about) CSR activities, and (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rceivers. On the basis of this extended model we develop specific predictions, and review initial evidence supporting these predi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