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121篇
社会学   15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张孝祥的洞庭诗文及其尊屈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敏中 《云梦学刊》2002,23(3):12-14
张孝祥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曾三次到过湖湘 ,经过洞庭 ,写作了大量诗词文赋 ,表达对屈原的景仰 ,表现出明显的尊屈倾向。  相似文献   
52.
用尊重教育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出发点,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提出用尊重教育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1)从"校本、师威"意识向"以生为本"思想转变;(2)促进思想政治工作贴近时代要求;(3)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精神。  相似文献   
53.
罗久 《东方论坛》2011,(6):37-42
“承认”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最初的理论形态是由费希特和黑格尔奠定的。随着近几十年来实践哲学的复兴,“承认”理论在当代语境中针对各种现实问题,发展出了不同的理论形态,主要包括:作为自主的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承认理论,关于个体的身份或者本真性的承认理论,以及作为多元文化共同体之存在基础的承认理论。“承认”作为当代实践哲学的主要原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54.
为适应我国高校目前超速发展、大规模扩张的形势,高校党建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目标层面上,坚持为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学校发展大局提供优质服务和根本保证;在制度层面上,要发挥党委的中心作用,提高基层党支部组织的战斗力,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在手段载体层面,要以丰富多样的活动、示范品牌的塑造、党建网页的建设,追求与高校文化优势完美结合的创新探索。  相似文献   
55.
以往研究汉语史的论著,都认为"尔"、"汝"在战国时期是表示贱称,而通过考察战国、秦、西汉出土文献第二人称代词"尔"、"汝"、"而"、"若"的用法,得出战国、秦、西汉时期,只有封建文人或士大夫言语对称使用"尔"、"汝"才可能有谦敬功能,在老百姓实际口语中,常用的第二人称代词"尔"、"汝"、"而"、"若"一直都是通称形式,没有谦敬功能。对此认为:以往学者依据的语料是文人或士大夫的作品,而出土文献中有第二人称代词的例句多是当时人的口语,士大夫用语与百姓口语对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是有差别的。  相似文献   
56.
重建道德文化要考虑现实,个人觉悟高低不同,若一味强求过高的道德准则,则难以在大众中贯彻实行.“敬”是修身、涵养的修炼,是一个相对容易让人自愿执行的道德规范.能在人心里唤醒平凡的“敬”就是道德的进步  相似文献   
57.
中晚唐时期,古文与骈文再一次进入此消彼长的角色转变期,李商隐以古文起家,以骈文谋生,其古文写作经历有早期处士叔教育之功,亦受晚唐古文势微因素影响,由古文转骈文写作之经历,是李商隐以古为尊、骈文为辅的文体观体现。  相似文献   
58.
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艰巨性和长期性依然存在,仍需坚持久久为功。为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目标,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重新认识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的现实问题,并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和新的建设思路。目前,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出现了功利化倾向和恶性竞争现象,急需一种精神指引来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工匠精神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存在内部逻辑性,"严谨专注、持之以恒"的精神内核、"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行为目标、"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行为方式以及"尊师重教、授业解业"的学习形式,与新时代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路径和价值追求高度契合。基于此,通过将工匠精神融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以"追求卓越"重构建设目标,以"求实创新、锐意进取"推动学科建设模式不断创新,以"精益求精"促进评价体系的持续改进,以"尊师重教、授业解业"重塑大学的基本使命,可驱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路径的升级与优化,全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相似文献   
59.
孝字从教、从学。孝的涵义有三个层次:养、敬、顺。孝敬父母最基本的要做到奉养,核心的内容是敬,高层次、高境界是顺。《孝经》认为,孝对不同地位的人有不同的要求。地位高、权势大的人,其孝的外延更大一些,对社会所负的责任更重一些,“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相似文献   
60.
司马贞《史记索隐》冲出名物训诂式史注的束缚,突破为史作注而不破原书的时代风气,为自己的先人之巨著《史记》作注。他充分肯定《史记》的伟大之处,同时不为先人避讳,不特意弥缝“家传是书”之缺失,敢于立言,勇于批驳,既表明了自己对祖上的尊崇,又弥补了《史记》的缺失或不足。他的《史记索隐》不仅有功于《史记》,更有功于后世《史记》的研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