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28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41.
符丽芳 《唐都学刊》2001,17(2):54-56
"君子人格"是孔子的理想人格,这也是目前学术界讨论较多的一个论题.在<论语>中,孔子从道德涵养、政治理想、义利之辩这三方面君子、小人的区分中探讨分析了"小人人格",指出"重利轻义"是小人的基本标志.  相似文献   
142.
王苏喜  张欣 《唐都学刊》2005,21(4):53-56
明清时期,徽商贾而好儒,深受儒家传统诚信观、义利观的影响。在商业活动中,他们身体力行,充分体现了儒家诚、信、仁、义的道德规范。今天,对徽商的商业伦理精神进行扬弃,赋予其时代内涵,对于塑造大批优秀现代商人,必将产生积极影响,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3.
宋义霞 《唐都学刊》2004,20(5):51-54
曹南冥诗歌艺术的悲剧美学价值与其思想核心"敬义"存在渊源关系.研究"敬义"思想对塑造培养高尚人格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由此也可以窥视16世纪到17世纪韩国文化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   
144.
义利问题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宋代由于特定的历史发展背景使得义利问题更加凸显和复杂。宋代义利之辩主要聚焦于情欲问题、理欲问题和公私问题等内容。从本体论的角度重新辩护论证儒家“义以为上”的主导价值导向和在与功利思潮的论争中将理论进一步深化是此阶段义利之辩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4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第二个结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经典案例,《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通过对古代儒家义利观的吸收借鉴,从“原则”“标准”“党员个人利益”等方面,论述了正确处理党员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人民利益之间的关系,极大提升了共产党员修养理论的透彻性与说服力。《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