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57篇
  免费   169篇
  国内免费   40篇
管理学   25篇
民族学   19篇
人口学   9篇
丛书文集   900篇
理论方法论   258篇
综合类   3576篇
社会学   76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215篇
  2013年   151篇
  2012年   298篇
  2011年   368篇
  2010年   261篇
  2009年   305篇
  2008年   312篇
  2007年   418篇
  2006年   423篇
  2005年   388篇
  2004年   352篇
  2003年   331篇
  2002年   283篇
  2001年   208篇
  2000年   146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61.
解构,已经成为后现代主义的典型标签。然而,解构之后留下的仅是"碎片拼图"的"集合"吗?在考察现代性、后现代性与产业结构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对社会哲学后现代转向的三个代表性理论进行概括和分析,从实践建构论的角度,提出"差异—兼容"的(全球)宏观叙事与"共识—信仰"的(本土)微观叙事相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62.
哲学社会科学植根于人类社会实践,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必然要求哲学社会科学与时俱进。哲学社会科学要发展繁荣,就必须回答时代和社会提出的问题,直面人生,直面社会,勇于创新。理论创新是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关键。在创新中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63.
本文从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五个分期对中国古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史进行了考察。哲学的繁荣可以促进科学的繁荣 ,哲学的凋敝也容易压制科学的创新 ;哲学的发展与科学的发展在历史上往往是耦合的 ;哲学与科学的分离容易导致哲学的畸形发展 ;科学脱离哲学将缺乏指向性和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64.
美学与马克思学说的总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浪漫美学所要求的人的全面发展与完整存在的核心命题是马克思学说发生的原初动力,亦即马克思学说诸组成部分的统一出发点。个人的全面发展与完整存在是日益丰富展开的马克思学说的本体论根据,马克思把浪漫美学以人为本的整体性原则与黑格尔辩证发展的有机整体观融合起来后,在实践哲学的基础上把浪漫主义泛美学化的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性命题历史地改造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尺度。  相似文献   
65.
俄罗斯哲学家索洛维约夫(1853—1900)的万物统一哲学的基本宗旨是建立一种既包括世界的理想模式又包括人的行为原则的完整的世界观。他的万物统一哲学涉及的论题如下:经验论、唯理论和神秘主义的统一;精神本原和物质本原的统一;真、善、美的统一。根据索洛维约夫,单独的经验论、唯理论和神秘主义都是片面的,真正的哲学应该是三者的综合。单独的精神本原、物质本原也都是片面的,索菲亚一词才是灵与肉、心与物、精神本原与物质本原、观念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的完美结合。真、善、美三者通常是分别作为哲学、伦理学、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而出现的,实际上,三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三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66.
永田广志认为日本不是没有哲学思想及其历史,日本哲学思想的近代化必须依凭从“先进国”所进行的“移植”,这又与日本原有的意识形态交织在一起,就不能不发生“变形”。就哲学思想本身的独立过程来看,这一过程还表现为哲学与宗教的分离。他有意从“自由唯物主义”立场探寻日本哲学史的发展轨迹,采用了唯物史观的研究立场和“泛化”的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67.
中国哲学及其学科范式创新问题的提出,始终与什么是哲学、中国有没有哲学之类的问题紧紧纠缠在一起.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不仅有哲学,而且还有自己的哲学方式.在创写中国哲学史及其哲学学科范式创新要求的背后,潜伏着民族主义、后殖民主义的自卑心态.中国哲学的创新及其学科范式的确立是一个自然发生与客观选择的过程,具有生成性和历史性,不能被人为设定.人为确立哲学学科范式,实际上是把哲学等同于科学,是一种形而上学.过早确立哲学学科范式反倒不利于哲学创新.应该在哲学发展中解决哲学学科范式创新的问题.中国哲学及其学科范式的创新是一个认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论、存在论问题,它必然受制于现实的社会存在之体,其成熟与完备必须依赖于现代化在中国的成功和中国国家力量的真正崛起.  相似文献   
68.
从哲学进步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上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是当代哲学发展的主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基础没有变 ,是当代不可逾越的哲学。对待现代西方哲学要采取扬弃、对话和借鉴的态度 ,从而促进哲学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6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化,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既要关注中国现实,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又要与包括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有中国特色和中国内容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70.
本文选取对现代教育有直接影响的几个最重要文化区域,古希腊、古罗马、古犹太和古代中国,对比它们在的教育理念上的不同和由此而导致的教育结果。从教育的结果来看,斯巴达人重体能,雅典人重智力,罗马人重情商,犹太人重圣灵,中国人爱官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