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3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2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2 毫秒
51.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始终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归根到底是解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四个重大问题。"四个重大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根本;"四个重大问题"的解答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四个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理论成果的主题。  相似文献   
52.
依据不同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主要任务的不同,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发展的脉络可以归结为形成、发展、丰富和完善等四个不断演进的阶段。从“一定要每日每时关心群众利益”、“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政善生活”、到“不断使全体人民得到并日益增加看得见的利益”,最后到“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属”,逐渐完善。其共同点在于人民利益至上。  相似文献   
5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首先认同社会主义,而后在它与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内在统一中实现的。在这其中,传统理想现代转化是其前提,现代性判断与理想追求是其内在线索,实事求是是其动力,现代化追求和社会主义选择是其主题。必须从以上几个方面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才能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上正确总结过去、判断现在、追求未来,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其中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4.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历经90年的风雨沧桑,具有重大意义,并带给我们许多深刻的省思:从源头上要反思经典作家们的宗教言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要结合中国国情、教情;反思盲目、人为地消灭宗教的行为;处理宗教问题要有国际性的视野;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方法分析与解决宗教问题。  相似文献   
55.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对新的社会历史条件,在继续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同时,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历史课题,在实践中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的历史任务,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伟大作用.  相似文献   
56.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得出的最基本的结论。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的有机结合,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坚持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反对主观主义错误,实践中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在正确开展党内斗争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前最重要的是全面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57.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五四”以后的近一百年来,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在“中国化”过程中,经历了播种期、同革命文艺实践结合的创造期、实践期和日渐边缘化期。新时代,则是再度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力图使其符合时代要求和民族伟业的探索期。文章简要回顾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思想的形成及其内涵,重点论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思想探索和发展的历程。文章认为,坚持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思想的研究和实践,对推动我国的文艺创作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8.
李达是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巨匠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中国化的奠基人。李达于湖南大学任教时所著讲义《法理学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法理学著作,首次用科学的世界观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法理学体系。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法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和研究对象,为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探索了现实路径。《法理学大纲》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思想基础和哲学依据,对法理学哲学派、自然派、分析学派、历史学派、比较学派、社会学派等其他学派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在李达之前,法理学研究虽初具规模,但多为舶来品的翻译介绍,《法理学大纲》 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结合中国现实,体现了法理学研究本土化的趋势,彰显了中国法学研究的自主性与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59.
解放思想打破了人们思想上的紧箍咒,开辟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思想解放促进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实践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不断创新与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相似文献   
60.
儒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极作用,近年来逐步得到了肯定.在儒学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众多理论品格中,最为根本也最为重要的理论品格当属儒学的实践性.儒学的实践性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具有一致性,这主要表现在实践是二者共有的理论基点和二者的思维方式都是实践理性这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