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关于经济、政治、文化利益问题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文化利益”,作为人的基本利益,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作为党的文献,还是第一次提出这个问题的。这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种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民群众是社会活动的主体,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  相似文献   

2.
根据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经济思想,提出“劳动分工充分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命题。主要贡献:(1)完善自给自足最优产出的理论基准模型,阐明超越温饱迈向富裕必须走分工发展之路;(2)构建基于分工发展的共同富裕程度演化模型,阐明劳动分工充分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阐明分工充分发展对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的政治本体论就是“人民利益本体论”即以人民利益为本 ,具体体现在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中国首先要解决人民的温饱和发展问题 ,尊重人民的主体创造精神 ,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等。  相似文献   

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质上就是使全体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等利益不断增加的过程,同时也是使各利益主体既得利益差距逐渐缩小的过程。当前,中国虽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小康。针对现阶段各利益主体既得利益不平衡现象,以十六大报告为指导,从坚持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完善再分配制度三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地提出了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有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到本世纪末,要使我国经济达到小康水平;到下世纪中叶,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这一共同理想,集中了全体人民的利益,表达了全体人民的愿望,将动员和激励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团结一致,同心协力,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  相似文献   

6.
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党对新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正确把握,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在当前,把这个根本宗旨落实在党的执政实践中,体现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就是要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是为了达到共产主义的…  相似文献   

7.
金鹏 《新天地》2011,(12):13-14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也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为人民服务”的本质就是要全心全意为大多数人谋利益,要以符合人民利益作为工作判断的最高标准,要以符合人民利益作为个人行为活动的准则。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 其所”是基础和条件,而协调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关系,最 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平,让全体人民尤其是工农大众共享 改革开放的成果.则是目的和前提。 一个凸现的极不和谐音符 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成绩辉煌,这是有目共睹的不争 事实。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持久高速发展和社会物质财  相似文献   

9.
利益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就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新时期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民内部利益矛盾与阶级社会的利益矛盾相比,既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也有其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通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合理协调利益关系,健全社会规范,化解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  相似文献   

10.
强化马克思人民主体性思想对克服核心价值体系“边缘化危机”及永葆主流地位具有深刻的启示。人民主体性弱化和价值主体错位是导致核心价值体系“边缘化危机”的主要根源。只有强化人民主体性才能克服核心价值体系的“边缘化危机”,才能巩固其主流地位。因而,必须要赢得大多数人的认同和支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不断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我反思和自觉,提升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和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1.
《墨子》记载,战国时期的民生状况是饥者没饭吃、寒者无衣穿、劳者不得息。来自社会底层的墨家,深切同情和关怀人民的疾苦,因此其人学视野聚焦于民生问题是不足为奇的。在人的本质方面,墨家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指出了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在天人关系上,相信强力从事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认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在人际关系上,倡导"兼相爱,交相利",希望为民生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在人权上,主张人人平等地共同享经济、政治、教育权利,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具体的社会方案。总之,民生是始终贯穿墨家人学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12.
民生问题是20世纪中国社会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孙中山和梁漱溟本着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出发点对民生问题进行了自己的阐发和论述,形成了各自系统的民生思想.本文从思想产生由来和具体内容分析入手,对他们如何看待资本问题、土地分配问题、阶级问题以及发展工农业问题等方面的民生思想进行了比较.对民生问题不同的思考,导致孙中山毫不犹豫地把发展工商业作为"民生主义"的重要内容,认为真正的民生主义既要发展大工业,又要预防和避开资本主义,而梁漱溟则选择了从农村立足,优先发展农业,走合作经济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鉴于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在民生方面的工作力度有限,分析政府应当发挥的作用和功能。分析认为,中央政府以及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要转变职能,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用“和谐社会”的理论为指导,以公共社会责任为中心,着力在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及解决人民群众的生存之道上下功夫。只有这样,不仅生态环境建设可收到成效,而且和谐社会也是可以期待的。  相似文献   

14.
从前苏联解体看民生问题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好民生问题,历史的教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通过对前苏联解体的历史事实的分析,认为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执政党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具有鲜明的理论品质,体现为科学性、革命性、务实性、超越性、阶级性与和谐性。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理论品质,对于持续改善民生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和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构想都明确提出要消灭贫困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实现全民的共同富裕。两者相比较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构想超越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表现为 :一是选择了“部分先富”的道路 ;二是坚持社会主义这个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 ,而这两点都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上 ,脱离国情正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致命伤  相似文献   

17.
民生决定民心。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着社会的进步和政权的兴亡。只有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才能赢得民心、赢得政权,历史上许多政权的得失都证实了这个规律。在新的历史时期,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并进一步改善民生,它是关乎政权能否长治久安的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的民生观已成为党和政府执政的价值取向及施政的最高准则,民生政治已然成为新的政治理念,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的政治责任,政府要以包容性发展的新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制定执行以民生价值为导向的公共政策,为民生政治的运行提供制度保证,推进以公民权利的实现促进民生权实现的社会管理创新,并把民生指教纳入政府绩效考棱体系.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的社会主义民生观主要表征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民生、怎样保障和改善社会主义民生问题的解答上。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民生,江泽民着重从发生论、本质论、特征论、价值论等方面作了解答。关于怎样保障和改善社会主义民生,江泽民主要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循序渐进,采取科学的民生战略步骤,制定合理的民生战略目标;强化实践本位,踏踏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科学处理关涉民生的各种重要关系;采取正确的民生工作态度和方法。江泽民对社会主义民生观基本问题的科学解答,反映了社会主义民生观的核心内容与精神实质,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根据支撑基础、责任负担、保障水平以及民众需求等维度,可以把民生保障划分为托底型、基本型、改善型以及富裕型等四种类型。改善型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它是指通过各类民生项目的安排及民生待遇优化以促进民众生活得到持续改善、社会发展水平得到提升的一种制度类型,是民生项目更加齐全、内容更为完善、治理水平更高、使民众各按其分的民生模式,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服务消费支出总额持续增长以便能够提升生活水平的民生类型,是那种不断满足人的需要特别是较高层次需要的模式类型,也是更有助于形成社会结构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民生制度类型,因而具有综合性、完善性、激励性以及发展性等特点。这要求我们优化民生类型设计及民生投入结构,补齐改善型民生短板,营造良好社会秩序,扎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