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75篇
  免费   187篇
  国内免费   70篇
管理学   18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1篇
人口学   24篇
丛书文集   729篇
理论方法论   253篇
综合类   4013篇
社会学   208篇
统计学   28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306篇
  2013年   385篇
  2012年   345篇
  2011年   406篇
  2010年   377篇
  2009年   392篇
  2008年   422篇
  2007年   455篇
  2006年   366篇
  2005年   317篇
  2004年   298篇
  2003年   287篇
  2002年   241篇
  2001年   194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科学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主要经验,在党的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该《决定》中有两个重要的论断,即“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和“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指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建立一个好的党中央领导核心,坚持理论的与时俱进和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制定一条正确的基本路线并贯彻执行,全面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和水平,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通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带动党的各方面建设,带动国家政权建设,进而带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92.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之一,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考虑到传统多元生态文化的功能。在开放的、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现代社会生态经济系统下,传统多元生态文化的约束力远不如在传统社会生态经济系统中那么有效、广泛。民族地区只有在维护自身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运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传统多元生态文化的利用和改造,才能充分发挥生态文化的协调功能。因此,民族地区应当在继续维护传统生态文化的多元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同时,根据现行社会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把其改造成为“强生态文化”,构建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具有较强约束力的、适应现行社会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包括精神、物质、制度层面的整体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93.
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事关公众切身利益,体现国家服务效能与治理能力。 基于合作生产理论、公共价值和战略三角模 型间关系,从党建引领视角提出“一核多元”型综合整治合作生产模式。 以北京市 J 社区为例,采用张力分析工具,从使命管 理、政治管理与运营管理层面建构综合整治张力分析模型。 分析发现,党建引领的综合整治合作生产可促进社区合作生产网 络的形成与发展,这对社区治理模式创新与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4.
法治文化是实现法治中国的内在本质要求,也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将核心价值观与法治文化建设 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法治中国是我们党在法治建设上的重大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提供了新的 发展思路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马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治文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蕴含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基本价值,揭示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本质,指明了社会主义法治文 化的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95.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近年来,国内、国际形势均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世情、国情、党情均发生了新的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日益凸显,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已然成为新时代的鲜明特色。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十九届五中全会呈现出一些鲜明的特色。其中,“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体现得尤其鲜明。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新时代中国的生动诠释。约言之,时代场域、崭新图谱、价值意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三维基本向度。  相似文献   
96.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命题,指明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于党的整个奋斗历程,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理论之源,赋予了党披荆斩棘之动力;“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实践之源,强化了党勤政为民之责任;“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品质之源,锤炼了党愈挫愈勇之韧性;“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价值之源,笃实了党矢志为民之决心。伟大建党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动力源泉,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之源。  相似文献   
97.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构成极大威胁,也考验党和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党群干群关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领导人民取得了抗疫的重大成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抗疫成功更深层次的决定性因素和价值支撑。人民至上立场集中体现为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人民史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宗旨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就之本;从伦理学高度审视,人民至上立场是一种根本伦理价值观和伦理精神,体现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伦理观;生命至上是人民至上立场的集中体现和要求,拓展了社会主义道德价值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98.
传统危机治理模式在应对新时期复合型风险中存在诸多积弊。创新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转变传统“工程能力”的应急治理理念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基本面向。韧性概念的提出在丰富公共治理理论内涵的同时也为建构“中国之治”乡村危机治理体系提供学理支持。依据“解构建构”的逻辑理路尝试提出“乡村韧性治理共同体”这一学术命题。基于“协同”和“信任”双重维度系统阐释乡村韧性治理共同体的建构逻辑,认为“多中心自组织协同”的网络结构形态强调党建引领下的“一核多元”;而“契约信任”是现代乡村公共秩序维系的前提,能够激发韧性治理共同体的内生动力。基于系统内部各要素联动融合的作用机理与实践应用,从多元主体的协同组织机制、政社互动的秩序维稳机制、长效常态资源冗余机制、社区数字技术赋能机制和动态调适持续学习机制等方面探究乡村韧性治理共同体的运行机制,旨在重塑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拓扑型治理共同体结构,接续推进乡村韧性建构与风险治理体系的融合。  相似文献   
99.
The freeing of financial markets has brought with it increasing sophistication in regulatory regimes. Over time, a succession of frauds and financial scandals has emphasised some limitations of these complex regulatory schemes. This paper seeks to address the reasons for the events that have caused concern, and suggests that they are to be found principally in three categories: (1) the underlying values that drive financial services; (2) the assumptions and values of regulatory regimes, and (3) the increased opportunities to break or evade the rules. Some possible ways forward are sketched.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00.
微信日益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社交工具.在大学生价值观亟待形成和定型的当下,微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微信可以促进价值观培育途径的开拓、赋予价值观培育生活化内容、增强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等.同时,运用微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也存在现实困境:微信削弱了培育者的话语权、弱化了大学生对培育内容的认同、难以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等.通过对其重要性和现实困境的分析,文章提出全力打造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全面整治微信运营环境,着力加强大学生微信运用能力等策略,旨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