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8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3篇
民族学   29篇
丛书文集   72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503篇
社会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31.
在当代中国文化时空中,有一个以金庸小说为核心的文化星群。这个星群以其规模之庞大、润泽之深远著称于世,其内容主要是金庸小说及其所衍生的文化符号。在其构成过程中,有三个因素不容忽视:首先是作为作家所在地的香港的都市性,这是促使金庸写作的基本动力;其次是金庸小说本身的内涵,这是理所当然的一个基本元素;最后是诸多层面读者的多重角度的阅读。其中,阅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建立在“阅读快感”基础上的阅读实践,最大程度地促成了金庸小说的扩张与流变,最终塑成一个以小说、影视、网络与电子游戏为主要题材的动态的符号世界。  相似文献   
32.
本文运用人类学理论方法,对在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中普遍存在、内容多元、形式丰富、极富功利色彩的民居灵物进行与之有结构性关联的少数民族宇宙观、宗教仪式禁忌和空间象征几个范畴的解读,以阐释民居灵物所蕴含的丰富的地方性知识和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并时与之相关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策略提出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33.
象征手法的运用使现实主义作品《无名的裘德》更加有力地揭示了主人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生存困境。象征语言和一系列意象共同营造的诗意梦境中,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本我”之间呈现出疏远和对立的状态,反映了当时西方社会日益浮现水面的异化问题。象征手法引领读者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体现作家身上深刻的人文情怀——既哀叹人性的丧失,又呼吁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34.
呼唤了百余年的汉字改革近年来渐趋冷落,其实人们对现有汉字仍有强烈的改革愿望。过去的文改路线是先准备条件,最终用拉丁化拼音文字取代汉字。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走不通的。汉字改革应运用形声造字原理,使所有汉字改造成为保持传统汉字风格,规则性很强,便于记忆的音节方块字。新汉字由意旁、基本音符和调符三部件组构而成,意旁标示义类科学、合理,基本音符和调符标音准确、确定,没有变化复杂的多音多义字。新汉字推行后,估计小孩入学不到三年就可全部学会掌握,成人掌握更快,它将给中国文化教育事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5.
讨论了PPM序列的符号同步原理;在分析随机PPM序列的精确符号同步概率上限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在PPM序列中插入同步信号来实现PPM精确符号同步的方案及其数字逻辑电路实现。该方案通过改变PPM调制序列结构,按照一定的间隔在PPM序列中插入脉冲时隙肩并肩的2个相邻符号作为同步符号,通过对同步符号的检测来提取同步信号。理论及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案能实现PPM精确符号同步。  相似文献   
36.
说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乃是一种人学的重要理论发现。“惊异”是符号本身带给人的一种无形的思想力量,是人类真正思索的开端,也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语文教育,应当开启语言文字作为符号世界的惊异力量,唤醒人自身的创造精神和意志自由,激发人们对于未知世界与神秘事物的无限渴望。  相似文献   
37.
青海蒙古族历史发展与文化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论述了青海湖地区蒙古族的历史发展过程、民族文化变迁和标志性文化象征,分析了文化发生变异的原因,指出了当代蒙古民族认同的标准。  相似文献   
38.
鲁迅逝世后,毛泽东在延安多次公开评价鲁迅,成功地塑造了延安的鲁迅形象,并使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意识形态的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延安知识分子乃至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精神符号。  相似文献   
39.
宋词与地名     
宋词中的地名有纪实与象征两种功能。其象征功能是前代文学经验的累积,也是词人个体情感的体现。不同时代,不同词人,其词作中地名的象征功能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40.
在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国文化中,有“比德”之传统,即将价值理念、人格理想等赋予具体的事物.松柏不畏严寒,品性贞刚,天然具备能暗示、象征主体品格内涵的特征,因此成为中国文学中常见的“比德”之象.松柏比德在长期的发展演进中,比德内涵日渐丰富,人格象征逐步完善.在人们的心目中,松柏代表着高洁的人格和坚贞的操守,成为民族理想人格的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