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99篇
  免费   461篇
  国内免费   116篇
管理学   163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182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146篇
丛书文集   1841篇
理论方法论   512篇
综合类   9098篇
社会学   652篇
统计学   27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138篇
  2021年   154篇
  2020年   222篇
  2019年   241篇
  2018年   195篇
  2017年   207篇
  2016年   269篇
  2015年   350篇
  2014年   806篇
  2013年   698篇
  2012年   1351篇
  2011年   805篇
  2010年   640篇
  2009年   562篇
  2008年   670篇
  2007年   797篇
  2006年   844篇
  2005年   789篇
  2004年   704篇
  2003年   743篇
  2002年   642篇
  2001年   551篇
  2000年   255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论网络时代大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分析了网络文化的特点及网络信息对大学生伦理道德方面的正负面影响 ,探讨了高校加强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实施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82.
思想道德修养课在考核方法上存在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 :纯粹考核的价值取向和服务学生的价值取向。而三段式考核模式正是倡导服务学生的价值取向 ,从而达到考核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83.
该文从分粥规则的确立论述了社会道德规范的两对基本属性 ,以及道德规范的必需性与内源性、合理性与智慧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4.
哲学界通行的真理客观性观点与实践标准相矛盾,与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论相冲突,背离了真理定义的基本要求,不符合实践唯物主义的精神,曲解了经典作家关于客观真理的论断,其基本论据和推理过程存在严重的逻辑错误和内在矛盾,因而从根本上说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85.
对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双主体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带来了全球信息资源不可逆转的网络化发展趋势 ,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在网络环境下 ,高校德育呈现双主体性特点 ,即教育者作为实施德育和组织德育活动的主体 ,大学生作为德育活动的主体。高校德育双主体性的凸现 ,要求高校德育转变德育观念 ,调整德育目标 ,创新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86.
丁玲一生都以女性的姿态在自己的作品中探索着中国女性的生存、地位、价值等问题.左联时期,她的女性意识与阶级解放意识和社会革命意识融会在一起;抗战时期在延安,她的女性意识发展得最成熟,表达得最彻底;抗战胜利后,她的女性意识在强大的主流文化磁场中得到重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87.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教育者自身的心理素质与心育能力显得日益重要。针对目前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发现的一些教师容易出现的心理缺失状态,学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教学视野中教师的心育能力,以更好地发挥教与学的双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88.
刘勰的文学批评有别于先秦两汉时期的“以德为本”的文学批评。贯穿刘勰文学批评始终的是“以文为本”的精神,“文”是刘勰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也是刘勰文学批评方法论依据。刘勰文学批评中的“文本”精神是我国文学批评走向自觉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89.
“养”与“弃”是民众孝亲伦理观的核心问题,它是由农村的生产实际造成的对血缘关系的依赖而产生的伦理问题。本文通过民间故事文本,分析民众孝亲观念中蕴含的“孝与非孝”的伦理矛盾及其复杂的表现形态。“行孝”所面临的威胁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即极度贫困的生存条件和极为沉重的经济负担。一种是内在的,即子女成家以后情感重心的转移。在终极境况下,民众以互惠的劝孝方式来消解被弃养的风险。这种伦理诉求与儒家的孝道伦理在观念和实践上都有相当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90.
现代传媒与现代散文辨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海波 《东方论坛》2005,6(1):17-21
现代散文的文类向来比较混杂,人们的认识也不一致,本文从现代传播媒体与散文形成与发展的关系出发,探讨现代散文的文类意识,并从散文文体的角度进行了必要的辨体.现代传媒对散文文体的形成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因而古代文章的分类在现代媒体中失去了"辨体"的意义,现代传媒为现代散文辨体提供了理论依据,现代散文文类大体可以分为叙事类、杂感类、小品类、杂体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