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5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8篇
人口学   13篇
丛书文集   112篇
理论方法论   37篇
综合类   594篇
社会学   9篇
统计学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后的第二条注释给读者三点印象:一、林语堂是“费厄泼赖”的倡导者;二、鲁迅写作此文是专门批判林语堂的;三、二三十年代林语堂始终站在进步文学的对立面。事实并非如此。“费厄泼赖”的始作俑者是周作人,而不是林语堂。鲁迅对“费厄泼赖”的批评,表面上对着林语堂.其实瞄准的是周作人。准确地讲,是针对当时一些善良人们姑息养奸的错误倾向而言的。二十年代的林语堂作为语丝派叱咤风云的一员战将,伴随着鲁迅的步伐,在反抗封建势力和现代评论派的攻城劫寨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林语堂是代人受过的。这场围绕“费厄泼赖”问题的讨论,是语丝派内部人之间不同意见的磋商,长期以来人们把它定格在“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档次上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92.
<荷塘月色>作为公认的现代散文名篇,因为自身具备的张力,给解读文本带来了较大的空间.本文就争论较多的"颇不宁静"的问题,提出不止于政治、社会和伦理等范畴的"个体价值张扬、美人幻梦意识盲动"的观点.  相似文献   
93.
浅析卢梭的"公意"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意”是卢梭政治学说的核心内容,却也是产生种种歧义的关键所在。卢梭从倡导真正的自由和平等这一角度出发阐释“公意”学说,却衍生出与其本意完全相反的结论。卢梭也因此成为历史上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民主主义者和专制主义者都从他的政治学说中寻找理论根据。文章试从“公意”概念入手,对卢梭的“公意”学说作一个粗浅的反思。  相似文献   
94.
公民文化--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解析政治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明从总体上讲是人类政治上所取得的进步成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政治文明体现为公民文化.公民文化在本质上要求公民培养公民意识.而公民意识的培养,公民文化的构建,需要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作为经济基础,发达的公民社会作为社会基础,同时离不开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方式--公民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95.
政治认同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实际的政治运作过程中,它具有提升政治合法性、维护社会秩序、减少治理成本等多重作用。因此,在各个年代,统治阶级都将获取社会成员的认同作为自己的一项任务。然而,自作为一种政治资源的政治认同术语产生以来,其内涵、意义及获取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因此,为了更准确地把握政治认同,我们有必要回顾政治认同从传统到现代的各种嬗变。  相似文献   
96.
李文竹 《阴山学刊》2011,(4):108-111
在新媒体得到迅速发展的今天,报纸消亡论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关于报纸消亡论的经验说、融合说、两分说和发展说等四种不同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由于其存在路径依赖现象,在今天的时代尚需进一步判断与思考。  相似文献   
97.
"反传统"是鲁迅自由意志的高峰体验。鲁迅在本质上是一个生命思想家,以生命主义去阐释鲁迅的反传统,既符合鲁迅思想发展的基本逻辑,也符合生命主义文化的理论实际。鲁迅反传统的关键在于发现"仁义道德"吃人"。"吃人"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单纯的理性判断,而是一个充满着自我生命体验的意象,是少年鲁迅"吃人情结"的升华。它既揭示了人的存在悲剧,又高扬着"反抗绝望"的自由意志。  相似文献   
98.
Akrasia, otherwise known as ‘weakness of will’, is a state of mind whereby people act deliberately against their better judgment.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akrasia from psychosocial perspectives that assume the self is multiple and strongly interconnected with the relational flow of which it is a part. Drawing on key ideas from Dialogical Self Theory, we analyze the main dialogical dynamics that can generate akratic episodes with reference to how individuals organize their personal position repertoire, and to the relational and socio-cultural setting in which the actions are taken. The discussion enables us to identify some indicators to frame the tendency to betray one's good intentions, and to offer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the various forms of akrasia analyzed.  相似文献   
99.
美国儿童电视规制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80年来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建构规制、放松规制、重构规制三个特征显著的历史阶段。这一历史演变是凯恩斯的政府干预主义和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主义相互较量的产物,是美国不完整的政府和不完整的市场相互博弈的产物,是公共利益和商业利益相互角力的产物。美国儿童电视规制中的很多制度设计和价值取向看上去很美,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并不尽如人意。历史地看,如果美国电视的商业体制没有改变,那么其儿童电视节目中的各类低俗和商业内容就不会得到彻底的改善。就此而言,美国儿童电视规制的使命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00.
本文认为,中国企业广告大战与价格大战的“非市场营销”的表现,其缘由是“边缘化”的经济地位与符码化的消费时尚。它提醒我们,今天的中国企业能够获得的利润有限,还不能像美国的企业那样“一掷千金”地“玩营销”;在西方文化横行天下的今天,在与文化紧密相关的符码方面,处于文化转型的中国还不具有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