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893篇
  免费   2300篇
  国内免费   254篇
管理学   18431篇
劳动科学   1236篇
民族学   2548篇
人才学   3431篇
人口学   1049篇
丛书文集   22600篇
教育普及   4篇
理论方法论   5592篇
综合类   38479篇
社会学   11381篇
统计学   4696篇
  2024年   312篇
  2023年   1285篇
  2022年   755篇
  2021年   1028篇
  2020年   1247篇
  2019年   1319篇
  2018年   583篇
  2017年   853篇
  2016年   1507篇
  2015年   2339篇
  2014年   6699篇
  2013年   5512篇
  2012年   6685篇
  2011年   7851篇
  2010年   7330篇
  2009年   7405篇
  2008年   9375篇
  2007年   6086篇
  2006年   5725篇
  2005年   6160篇
  2004年   5665篇
  2003年   5318篇
  2002年   5213篇
  2001年   4962篇
  2000年   3633篇
  1999年   1183篇
  1998年   818篇
  1997年   602篇
  1996年   499篇
  1995年   297篇
  1994年   270篇
  1993年   264篇
  1992年   151篇
  1991年   186篇
  1990年   137篇
  1989年   140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3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中国人的“日本论”“日本观”和“日本研究”,合起来可以统称为“日本学”。中国的日本学与作为研究对象的日本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历史观的相左与审美观的相济”,这是理解中国日本学的关键。日本古代史最早由中国记载表述,而与后来日本人自己的历史观多有差异;近世以后,中日两国学者对同一历史事件也有不同的记述与判断,到了近现代,日本史领域更有针锋相对的史观冲突。从晚清的黄遵宪到现代的戴季陶、周作人,中国的日本学形成了历史观与审美观的双重视角,或者说“历史的”与“美学的”两个向度,即历史观上坚持中国立场,审美观上则能见出其东方传统审美文化的底蕴,并予以积极的评价与认同。这种相左与相济的矛盾统一,形成了中国“日本学”的内在张力,推动着日本学的发展演进。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人民观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史进程中对人民群众的立场、地位、作用、评价标准的总体看法和具体态度.作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它的形成和发展是理论演进的内在需要和实践活动的深刻变动彼此印证和相互推动的必然结果.因此,要将其置放在不同的历史坐标上来把握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话语逻辑和演化规律;要在理论的不断生成和构建过程中彰显其鲜明品格和独特魅力;要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中获得历史启迪和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3.
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来,专家学者从价值意蕴、科学内涵、理论生成、与其他理论的关系,以及贯彻落实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目前的研究也存一些不足,未来研究应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拓宽研究视野,增强研究深度和广度;加强对领导干部如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研究,使得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头脑、促实践、出成效。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努力发展的共同方向,但各国设计、追求的现代化战略目标体系有所不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百年奋斗,追求的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体系的探索,经历了从工业化到五个文明的不断深化和系统化的演进过程。五个文明构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体系的历史演进给我们重要启示:现代化战略目标体系有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具有鲜明的本国特色,其蕴含着现代化主体的终极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来说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来说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这就是说,对象成为他自身。”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0-191之中国化实践的关键问题之一,在于消除中国传统个体弱创造之异化问题,也在于发现中国传统文学个体的创造经验,提炼出“个体化理解世界之创造”[1]的观念。中国现代个体在追求文化的自我实现过程里,从自身感性生命经验与文化性生存体验的矛盾张力中洞见自我“个体化理解世界”的独特问题,以之实现对儒道文化的批判改造,不仅可以形成中国现代个体与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而且可以促发中国现代个体文化哲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公共安全治理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对此解释存在局限性。为此,借鉴中国安全外交实践的经验,提出"国际公共安全责任分担"的中国概念。其内涵指国家间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安全观念,借由双边或多边协同方式展开安全合作,以期达到地区或全球层面公共领域的安全状态。它具有四个"统一"特征,即在观念层面呈现国家自我定义与国际社会认知的统一;在行为层面呈现国家主观自觉与国际社会客观要求的统一;在状态层面呈现国家承担国际公共安全责任的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统一;在效应层面呈现国家利益与国际贡献的统一。在吉布提建立保障基地,是中国国际公共安全责任分担理念的实践,在一定意义上逐步影响着国际公共安全治理格局的变革。国际公共安全责任分担的中国方案,为全球治理的推进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汲取中华文明丰富生态文化的基础上,在我国生态环境和全人类生存问题面临危机的时代背景下生成的。"生命共同体"理念内在蕴含"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相统一的精神实质。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不仅内涵丰富、思想深邃,而且对建设美丽中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均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