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1篇
综合类   25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在数字时代,人工智能成为撬动客观世界、重塑个体生活的强大力量。因凭对“智能”技术的隐秘操纵,数字资本崛起并将人工智能塑造成符合资本利益的工具,人工智能的不当设计及资本应用导致了主体生产的遮蔽、真实交往的缺位、本真需求的异化。安德鲁·芬伯格以“技术代码”解构了技术的本质为工具与文化的聚合,揭露了技术设计领域的沉疴,并提出关照公众利益、以技术民主实现主体复归的变革进路。文章通过对芬伯格技术民主理路的审思,指出应及时规制资本权力对人工智能的不当应用,多措并举引导人工智能持续向善,才能破除“智能”统御,在更高层级实现主体复归。  相似文献   
12.
13.
可持续发展观是针对威胁人类生存持续发展的资源耗竭、环境污染而提出的社会经济发展思想,蕴含了深刻的经济哲学理念.它倡导以人为本的人与自然和谐并存的自然观,摒弃了绝对人类中心主义观念,调整了人与自然的根本关系;同时,它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采用了既关注资源配置的最佳有效方式,又合理考量资源的贮存及来源的科学运作,从而为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提供了充分的资源空间.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重视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已愈来愈成为人们的共识。如何真正使道德建设能落在实处,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保证呢?本文对此作初步探讨。所谓市场经济,是对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等体制特征的概括。市场经济体制同样要求人们在道德领域中树立起一系列道德观念、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市场行为,尤其是对市场机制下产权、独立、平等、自由、公平、正义等原则做出相应的道德规范。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大大突破了人对自然物各种形式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性,早在唯物史观诞生之日就受到质疑。时下教科书对唯物史观教条化、简单化表述,学界对唯物史观不恰当的修正,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看,并不鲜见,其观点也不新颖。这主要归因于人们在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时,把逻辑表述等同于理论阐述和实际运用,从而造成了三者的背离,并导致人们对唯物史观科学性的怀疑。  相似文献   
16.
“人”的问题从来就是哲学、文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讨论的主题。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和“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24页)规定为人类历史的起点,进而也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起点。不过,限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他们对于人自身的生理特点,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自然条件等等,都来不及深入研究,尽管恩格斯在1876年写作的《劳动在从  相似文献   
17.
《单向度的人》剖析了发达工业社会中意识形态单向度趋势和政治一体化的发展状况,马尔库塞认为只有通过"文化大拒绝"和艺术救赎的途径,才能避免"单向度的意识形态",使之获得"双面发展".这其实只是一种解放的幻象,因而最终走向了乌托邦.但这一理论也深刻揭示了当下社会意识形态弱化倾向的根源,为我们解决目前面临的意识形态问题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8.
传统生产力经历了自然,土地,机器,科技四个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极大地推进了社会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的严重破坏。当今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从耗竭型转向可持续型,保护自然生产和,解放和发展生态生产力。这也正是邓小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理论在新世纪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9.
在新时期要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日常生活化,就必须利用网络传播提高高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当今高校网络平台在意识形态宣传上应注重4个方面的建设:一是跟踪调查学生的意识形态状况;二是建构网络传播的方法体系,培育网管、网评、论坛版主等各层次主体;三是加强网站的保障机制;四是打造一批意识形态传播的知名网站和著名栏目。  相似文献   
20.
作为观念活动的意识形态,理所当然隶属于非日常生活,却能左右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最真实、生动而自然的表达,其深层原因在于人们出生伊始就面对的历史传统、社会权威、制度秩序等因素构成的一个意识形态矩阵。意识形态矩阵和日常生活之间保持一定张力,意识形态远远地凝视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的日常生活不自觉地接受意识形态的质询。也正是这一张力的存在,给执政党意识形态的政策策略制定、作用机制的建构提供了巨大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