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8篇
综合类   1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公莫舞》古辞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莫舞》是迄今仅存的两篇诗、乐、舞并录的汉代作品之一 ,东晋后已不可通读。十几个世纪以来关于《公莫舞》的研究一直未断。 2 0世纪前的研究主要围绕作品来源、难解原因等外围问题进行 ;2 0世纪方开始对原文文本进行解读 ,现已初步揭示了其本辞真貌。笔者认为 ,未来的研究需要从西汉社会大背景、地上文献与地下文物结合、跨学科横向联合、改进学风诸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2.
和陶渊明复杂的思想面貌相联系,他的生死观也明显地呈现矛盾状态——既超脱又忧患。这种生死观极大地影响着他的生活和诗歌创作。本文从探讨诗人矛盾的人生意识出发,试图对其归隐躬耕的意图以及他独特的诗歌艺术形成作些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韩琦是北宋时期重要大臣,他曾拥立英宗、神宗两代君主,为北宋政局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苏辙自称“子瞻之文奇,吾文但稳耳。”此语准确精炼地概括了他自己散文风格的主要特点。这里的“奇”可理解为风格的雄健奔放,文势突起突落;“稳”则不妨理解为文势的舒缓平和。平和并不等于浅露板直,一览无余,恰恰相反,它蕴有“纤徐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的丰富内涵。 苏辙的史论文是如何体现舒缓平和特色的呢? 首先,体现为整饬而又曲折的结构形式。苏辙的史论散文,从结构来看与曾巩相似,都  相似文献   
16.
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是这一时期文学成就的集中代表。辑校编纂他们的文集,是研究建安文学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继曹操、曹植、王粲的集子整理出版之后,中华书局又推出了郑州大学中文系俞绍初先生辑校的《建安七子集》。作为国务院十年  相似文献   
17.
南家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六百五十余首词,仅晚年两次被弹劾革职闲居的十八年内的作品就有四百七十余首。不过,辛弃疾这个时期的作品,大都一改前期那种激昂慷慨、直抒胸意的抗战词风,描写闲适生活和感受之作占了很大比重。人们一般把这些作品称为“闲适词”。因作者是以歌咏抗战的爱国词人著称于世的,所以,这部分作品也就没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笔者认为,为更全面地认识词人,更多地从其作品中吸取精华,以服务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必到对这部分“闲适”之作的思想意义作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汉代以后传世典籍中甄别辑录了十一节先秦文论佚文,涉及儒、墨、法、名、杂、纵横六家对文艺的看法,不少内容言先秦传世文献所未言,是先秦文艺思想资料的有益补充,可备研究者参用。  相似文献   
19.
北宋庆历八年,欧阳修为他的好友、太常博士尹洙(师鲁)写了一篇墓志铭。其本意是抒发自己对朋友的怀念之情,使他的美德彰著后世,不想却引起了一场风波,尹洙的遗属及弟子对此文极为不满,特到颖州欧阳修处与他辩论,滞留半月之久,欧阳修百般解释,仍没能得到尹家理解,最后还是请太尉韩琦另写了墓表。此事虽过,余波绵绵,事隔不久,又发生了范仲淹之子范纯仁删改欧阳修所撰其父神道碑一事。对这两桩文学史上的公案,欧阳修感慨万千,终生难忘。在此后的20多年中,他有意识地依据这两篇碑铭的写作原则,又写了100多篇神道碑、墓志铭、墓表、祭文,并留下一系列关于碑铭文写作的文章。今天,围绕《尹师鲁墓志铭》和《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重读欧阳修的碑铭之作,仍感启发殊深。  相似文献   
20.
古代司马迁文学思想研究资料颇为丰富。通过系统全面梳理西汉至清代1800余年间的有关资料,对其逐一作细致客观的解读、评析与学术透视,笔者发现古人对司马迁文学思想的体系性认识尚少,基本局限于对"发愤著书"说、"春秋笔法"理论、"实录"精神、"立言扬名"思想、"爱奇"审美趣味等几个"点"的讨论。其讨论又是褒贬评论多而具体分析少,非理性感悟多而理论研究少,重复意见多而发展深化少,解决具体问题多而理论提升少。这些研究虽然整体上为司马迁文学思想体系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系统研究尚未能正式开启,从而为后人留下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