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5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厉”本是中国传统社会惧怕的恶鬼,而“厉”的祭祀却被列入国家正典,显示古人因惧厉而祭厉的缘由。厉鬼信仰有着很鲜明的民间宗教传统色彩,与“不语怪力乱神”的精英文化传统大相径庭。祭厉的存在体现了统治者神道设教的良苦用心,是利用信仰辅助统治的手段。它的存在使得国家与民间社会在信仰领域中较少正面冲突,形成了一个比较广阔的缓冲带。  相似文献   
12.
郊庙祀典是汉代诗赋创作的重要主题,对汉代诗赋创作的走向有着重要的影响;汉初郊庙制度的地方色彩和对天命神权的重视直接影响了文学领域诗赋新曲的兴造;汉代元、成以后兴起的郊庙复古运动推动了诗赋创作向儒家传统观念转变的雅化倾向;汉末郊庙祀典的式微则促进了诗赋创作中国家观念的动摇以及创作观念的新变。  相似文献   
13.
焦继顺 《学术交流》2008,(4):137-139
<河伯>是<楚辞·九歌>中的一篇,它以河伯的爱情生活为主题,描写了河伯和心爱的女神嬉水的欢乐.但就是这首诗却因为与中国传统礼制"祭不越望"原则不符,在文学史上引起了长时间的争论.通过对历代<楚辞>研究者的观点的分析,结合考古发现与上古礼仪制度的相关材料,笔者得出的结论是:<九歌>是国家祀典,其性质是屈原根据楚国国家祭典的需要而创作的一组祭歌,<河伯>一篇也是根据国家需要才产生的."祭不越望"原则,对<河伯>乃至<九歌>并不适用.  相似文献   
14.
哀公作诔,称孔子为尼父.尼父是否为谥,历来歧见纷纭.自平帝时追赠褒成宣尼公后,孔子之谥,递有演变.北魏时称文圣尼父,唐时尊为宣父、文宣王,宋时则为玄圣文宣王、至圣文宣王,元武宗时至圣前又加大成,明嘉靖后止称至圣先师.其封爵代有不同,或称公,或称王,宋真宗时欲追加帝号未遂,其后儒生议此者甚多,至嘉靖定祀典,夺王爵而称先师.其谥号演变既受议谥规律所限,又与儒学发展及帝王崇抑纠葛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张厚知 《云梦学刊》2010,31(3):52-55
《九歌》既不是用于国家祭典的歌词,也不只是对民间祭祀鄙陋之辞的加工,而是屈原流放沅湘之际,由于所见民间祭祀所表现出的人神交接的艰难与他不遇心态的契合,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于是调动往昔宫廷祭祀的知识经验予以整合,是融合国家祀典和民间祭祀的艺术创造,是他遭谗被疏后悲愤深婉的情感寄托。  相似文献   
16.
张秋镇是明清时期京杭运河上的重要市镇,也是区域社会的信仰中心.在其空间范围内,既有被纳入国家祀典的城隍、关公、显惠等信仰,又有被称为杂祀的任疯子信仰.通过对国家所倡导的礼制意义上的正祀以及无关祀典的"杂祀"的对比性研究,可以揭示民间信仰本身自我完善的能力以及信仰群的力量,探讨运河区域中各类人群的共谋关系以及地方社会与国家权威之间的离合与共融.  相似文献   
17.
明初制定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祀典体系在永乐以后逐渐变化。抵弘治初年,一批士大夫针对祭祀体系中积聚已深的佛、道、杂神崇拜等因素,要求废弃不符合明初祀典精神的祭祀对象、汰除渎礼、清理祭祀方式和人员。其批评的现象主要是各种渗透于国家祀典的非儒家信仰活动,批评的行为主体则是皇帝为核心的贵族。孝宗对士大夫厘正祀典的呼吁略示赞同,但并未认真采纳。尽管如此,弘治时期国家祭祀活动,仍是明中叶最接近洪武旧制精神的。明中期关于祭祀体系的这场争论,反映士大夫政治与皇权政治,儒家信仰与佛、道以及杂神崇拜等观念的深刻冲突,此为明代政治文化的一个内在特征。  相似文献   
18.
汉赋的兴盛,与武、宣之世“崇礼官,考文章”相关,汉大赋对“祀典”的诸多描绘,亦缘于汉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之史实。《文选》分赋为15类,首“京都”,次“郊祀”、“耕籍”、“畋猎”,均为大赋创制,其间共有一主轴,即对汉“天子礼”的描绘、颂赞。汉大赋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对“天子礼”的形象描述,而赋家对建构帝国宗教的态度,则表现出融宗教神氛于礼教现实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9.
论北朝时期民族融合过程中的神话认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运动中,神话充当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北方各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是以认同华夏神话遗产为前提的。选用共同的帝王神话模式与母题,采用共同的祀典,皈依同一祖先,是北方各族人民与政权融入民族文化统一体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在 儒家 政治 背景 下 ,孔 庙祀 典作 为 学术 与 道统 的象 征,它 操纵 于国 家,充 当了 润饰 政治 和 教化 臣 民的 精神工 具 。明 代孔 庙 祀典 承继 了 历史 的积 淀 ,洪武 以 后孔 庙 祀典 不断 上升 ,目 的 是借 孔 子之 道厉 行“教化 ”。嘉 靖九年 ,明世 宗缘 于 大 礼议 之际 士 儒以 道 统”对 抗君 权 ,屡 次 反对 礼制 改革 ,故而 世 宗通 过降 杀 孔庙 祀典 ,打 “ ” “击士 气 ,显现 君 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