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7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20篇
管理学   32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125篇
人才学   19篇
丛书文集   361篇
理论方法论   59篇
综合类   913篇
社会学   166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142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20世纪90年代的俄罗斯文学呈现出多元化、边缘化、市场化的特点。新的趋势是俄罗斯作家的媒体化、文学作品的网络化和文学语言的晦涩化。这一时期文学的3个热点板块是新侨民文学、宗教题材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  相似文献   
12.
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是社会的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盛唐,频繁的战争、火热的生活,吸引了文人仕子的关注,开阔了视野,写下了昂扬壮美的边塞诗章。并且那种自信的、自豪的、开放的、开拓的、创造的、创业的“盛唐精神”,必然深刻影响着当时的许多诗人,并且直接体现到他们的诗作当中。  相似文献   
13.
论建安五言诗女性题材的兴起——兼论《怨诗》的作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安五言诗女性题材的兴起,由建安时代的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促成,必然因素由建安的时代文化氛围所决定,偶然因素由发生在建安中后期的三组事件引发。五言诗最早的女性视角写作是曹丕与徐干。曹、徐之作,呈现了由男子视角向女性视角转型的过程。传为班婕妤的《怨诗》,也应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论赵树理的农村题材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五四现实主义的重要支脉,赵树理的农村题材小说与20年代的“乡土小说”不同。在文艺大众化进程中,一方面,歌颂了新社会、新农村、新农民,另一方面,又从民族性格与民族文化层面剖析了中国农村、中国农民的历史沉疴。  相似文献   
15.
孟浩然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一生多是在隐居和旅途中度过 ,他的诗大多以山水、田园、旅游为题材。以清旷之笔意 ,抒狷介之情愫 ,有的诗以清高自鸣 ,却又微寄怨思。纵观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 ,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自然本色美 ,即观赏对象和描写题材的自然化 ,创作个性和创作风格的自然化 ,理想人格和高扬个性的自然回归  相似文献   
16.
乐毅《报燕惠王书》和诸葛亮《出师表》,都是在国家处于危难时刻,上书给后主的。因作者经历与写作背景的相似性,文体与上书对象的共同性,两篇文章表现出了惊人相似的情感;又因写作目的及作者的身份、处境的不同,二文在选材重点及语言风格上也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1912至1936年间,尤其是1920年代,中国现代留日作家小说中塑造了大量个性复杂多样的日本女性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地塑造以日本现实为基础的日本人形象.并占据了日本题材小说创作的主流地位,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元代杂剧是在商业演出中发展兴盛起来的,其自觉的文化商业意识必然反映在戏剧审美特征上。杂剧审美商业化特征是顺应市井审美习惯与欣赏心理的结果。在题材处理上"远""近"结合,在演出气氛调节上"冷""热"相间,在演员选择上"才""貌"并举。  相似文献   
19.
陈平原 《学术研究》2008,(1):127-137
在一个讲究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饮食从来就不仅仅是营养或美味,而是包含了太多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味蕾的感受、知识的积累、历史的氛围以及文人的想象,附着在具体的食物上,大大扩展了饮食的文化内涵.在众多意蕴闳深的食品中,栗子,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已深深嵌入中国人的历史记忆,当和故园之思联系在一起时,炒栗子甚至变成了一种政治一文化符号.今人之欣赏糖炒栗子,除了苏辙的旧时秘方,陆游的<老学庵笔记>,郝懿行的精彩考辨,周作人的苦涩文章,还有各自多姿多彩的口感与记忆.正因为其意蕴的丰富多彩,糖炒栗子成了敷陈"作为文学、文化及政治的'饮食"的绝佳题材.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