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0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38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6篇
人才学   9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343篇
理论方法论   51篇
综合类   517篇
社会学   47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论物权法上的公共利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利益虽然难以界定,但物权法上公共利益之诠释仍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虽然以程序决定公共利益几乎已成为学界共识,但怎样诠释仍纷争不断.<物权法>之不诠释公共利益,无法发挥规范公权力行使的目的,很可能导致不可意想的结果.面对公益征收过程中严重的混乱局面,对公共利益之具体诠释应当采取较为严格的程序要求,在<物权法>配套法律法规上概括规定公共利益的基本条件并确立相应的程序性规定,不失为在现阶段完善公益征收制度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2.
孙璋《性理真诠》对于太极的看法有四:一是认为“空”、“无”不能表达“太极”的本性,二是认为理学后儒对太极的诠释在一多、前后、虚实、纯杂等方面互相矛盾,三是认为“太极”既非“空”,亦非“无”,亦非“气”,而是“元质”(即天主创世所用的原初质料),四是认为这种“元质”虽然蕴涵于阴阳二“气”之中,但是阴阳二“气”之消长变化的动机并非来自于“太极”本身,而是来自“天主”。他对太极的看法显示,传教士对于中国文化的解释常常是出于传教的目的和需要,因而这种解释往往不能真正理解中国文化,明末清初借传教契机所推动的中西文化交往从而也始终未能产生真正的对话。  相似文献   
103.
诠释学作为理解的哲学,它对诠释问题的研究,一般是在理解与诠释的关系考察与阐发中进行的。在诠释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对诠释意义的把握和对诠释的态度就体现在不同的理解与诠释关系之中。本文旨在探讨西方诠释学传统中理解问题的起源与发展问题,主要从五个层面阐述理解与诠释的关系,从而揭示了西方诠释学传统中诠释观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04.
南京大学唐正东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济哲学方法论导论:从亚当·斯密到马克思、邓小平的经济哲学方法"(项目批准号:01CZX010),近期结项,成果鉴定等级为良好,该项目最终成果是专著《斯密到马克思--经济哲学方法的历史性诠释》.  相似文献   
105.
全球伦理的儒家诠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 993年世界宗教大会发表的普世伦理宣言中明确指出 ,孔子思想是普世伦理基本原则的源头活水之一 ,但儒家的缺席实为一大遗憾。同年 ,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的构想 ,把儒家文化与伊斯兰文明相提并论 ,作为当代西方民主世界的对立面。在文化宗教领域内沉默而在经济政治领域中曝光 ,使儒家的优点黯然不彰而缺失则暴露无遗 ,这对新儒家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孔汉思深信宗教之间的相安无事是人类社群得以和平共存的先决条件 ,其普世伦理便是通过宗教对话而消解矛盾冲突的权法 ,但其淡化和削弱的诠释策略必然导致抽象的普世主义。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从西方 ,特别是美国的战略立场设思 ,有着浓郁的冷战情结 ,视儒家为权威主义和中国威胁论的理据。我们认为儒家具备关切政治 ,参与社会和重视文化三种属性。世界宗教集会领导小组曾提出持续性、进步、差异和了解四大议题作为构建全球伦理的基础。面对文明冲突的危险 ,我们务必强调对话的重要 ,通过文明对话来考虑生态环保、社群整合、文化多元及相互参照的可能 ,这比以抽象的普世主义为前提的伦理宣言更切合实际 ,这就是全球伦理的儒家诠释  相似文献   
106.
近20余年中国叙事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定 《学术研究》2003,(8):129-132
中国叙事学20多年的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西方叙事理论的译介、叙事学的文学批评和中国叙事理论建设。其总体特征是诠释到互动的递进,移植与创化的并举。  相似文献   
107.
“隔”是中国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通常是指文艺创作中写情状物不真切、不明晰。而在审美接受中也同样存在着“隔”,这种“隔”通常表现为两种:一种是仅仅停留于字面,对文艺作品进行了一种历史的、日常的、实证的解释;另一种是不满足对作品的文学、美学诠释,而执意追求文学的深度诠释,从而造成“过度诠释”。中国古典审美接受中的“隔”有着一定的理论基础,得到了中国古典美学从理论和批评方法上的支持。但是,中国古典审美接受中的“隔”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反抗。  相似文献   
108.
近百年来,王符研究发表论文130篇之多,出版著作13部。关于《潜夫论》的定位,首先归功于《后汉书》,其影响甚大。此后《四库全书总目》等对其颇为推崇。目前的王符研究,由五个板块组成:(1)校勘、笺注。(2)确定王符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中的坐标位置。(3)以论文为主的专题研究。(4)以评传、专著为主的全方位关注的整体研究。(5)正史以外的民间传说。《潜夫论》的现代诠释有两个层面:一是站在现代思想文化的高度,将古代的话语转换成现代话语;二是寻找两种语境下的契合点,突出当代性。通过现代诠释,让《潜夫论》转化为我们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09.
张载在诠释儒家经典的过程中,批评汉唐经学重章句训诂、繁琐释经的学风,把经学义理化、哲学化。其思想的特点是重义理,倡道学,为往圣继绝学;重心悟、心解,轻训诂;提出气本论哲学,在气本论的基础上,构建其气学思想体系,把哲学本体论与儒家伦理学结合起来,发展了儒学和中国哲学,并达到较高的哲学思辨水平。从而发展了儒家经学,将儒学哲理化,在中国经学史、宋明理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占有独特的地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总结。  相似文献   
110.
对日本儒教特征的再诠释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日本虽是深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但由于日本自身的文化特点,儒学文化的精髓并没有真正融化到日本民族的文化意识中并作为"优势文化"发挥作用。日本文化的精神实质形成于日本民族自己自古以来的生存方式上。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日本这一"儒教国家"进行更为符合实际的再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