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8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38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8篇
人才学   9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346篇
理论方法论   51篇
综合类   518篇
社会学   47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传统中国朦胧的女性主义意识中所内蕴的政治价值观是一种"政治之外"的政治价值观;这种政治价值观具有很强的依附性、叛逆性和迷惘性,它不是成为父权政治的帮凶,就是最终成为父权政治的牺牲品;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女性主义政治抱负的实现有着特定的实现方式及其相应的路径抉择。  相似文献   
92.
“为什么我要穿得和别人一样?” “我对物质的欲望并不高,我始终认为钱只要够花就行,我对生活挺知足的。” “我对美的诠释也许比较个人主义。我认为在你欣赏一件美的事物时心态是很重要的。心情愉悦时别人觉得很丑的一件东西在我眼里会觉得很美;而我心情不好时,看什么都没心情,也就谈不上美了。”  相似文献   
93.
艺术需要解读么?钱钟书先生揶揄自己是“下蛋的鸡”,艺术家也就是那只“鸡”,作品是“蛋”,品尝和营养分析的事应该留给他人。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么?作为人类情感生活最高表现形式的艺术,其解读远不像营养分析那样简单。从既往的艺术史料文献中我们发现艺术品的解读往往附加了  相似文献   
94.
今天,我们需要藉牟先生之论述和多重的对经典与宋明儒学之诠释,展示牟先生的诠释方式和境界,以建立当代新儒家的生命诠释学。我们有必要以西方诠释学的发展与内容作为参照,进探与展示牟先生之生命诠释学。牟先生在诠释经典时,首先指出"了解"(这一概念)有感性之了解、知性之了解与理性之了解。感性之了解只是主观的随感式的了解。知性之了解则能对于字词语句都能加以掌握,此可说是对文本的初步了解。理性之了解是对于全篇文本之字词语句之意义,段落章节之论述,都能够会通而为一整体,掌握到文本的系统和理据,这是对文本的通贯的诠释。理性之了解基本上是对经典的客观理解,但还未进到对了解自身的反省或自我之了解。牟先生进一步提出诠释者要进到为其人以处之,诠释者与文本达到境界之融合,牟先生称之为生命之呼应。生命之存在呼应是自家生命真能存在地体证之,体证之即能超出原来文献之语文所限而得其实义,见证圣人之义理,即是对道之诠释。圣人的生命是对道之体悟至极,由解悟而证悟,而澈悟。圣人立教则圣人之言即是证道之言。相应于教之哲学诠释即是通过对教言之诠释,由此开示圣人体道之经验而使人之生命能得与圣人与道黩面相当,得到解悟,进而通过实践以证悟此道,最后得以澈悟而成圣。此时诠释学即是证道之学,亦即是圆教。从牟先生在对于程明道、朱子与陆象山的经典诠释中所展示出的由分解进至非分解的哲学诠释的进路和运用的论述中,以十个观点总结中国哲学诠释学的内容和结构,作为建立中国诠释学的基础和规模。  相似文献   
95.
范祖禹的《论语说》既具有宋代理学《论语》学的一般特色,不但重视对《四书》的融贯性解读,而且倡导立诚成圣,着力阐发人性论和“礼”与“理”的关系;也有自己的鲜明个性,不但注重引史证《论》,而且重视对经世之学的抉发,因此在宋代《论语》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96.
《离骚》中的人物性质争议最多的是“女媭”,王逸认为女媭是屈原姊。后世承王说者,往往加以附会以证成其说。一是以文物遗存来附会,以《水经注》及其所引袁崧说为代表;二是从文字音训来附会,以洪兴祖《楚辞补注》为代表。游国恩肯定了张凤翼“妇女之通称”的说法。袁崧《宜都记》所载文物遗存是真实的,其附会女媭庙为屈姊庙,使材料自身存在矛盾,在秭归境内无屈原庙(祠)而有女媭庙,于理难通。女媭庙中“捣衣石犹存”揭示了女媭的身份,秭归之女媭庙、捣衣石的文化遗存,证明其是纪念“媭女”星的,而非屈原姊。媭(婺)女,是二十八宿之一。《离骚》中的“女媭”为二十八宿之一的“女”星宿。  相似文献   
97.
朱子的《诗经》学诠释思想,体现了宋学以义理解经的特征。朱子以义理诠释《诗经》,强调它的劝惩教人作用,反对无根据的穿凿,对《诗经》作了符合经之本意的道德诠释,认为《诗》的道德教化作用来自于《诗》中所具有的义理。朱子还针对宋代《诗》学同异纷纭、争立门户而造成宋代《诗》学混乱的现象,提出要删除《诗序》,绝"以《序》解《诗》"之弊端,强调"以《诗》说《诗》",以防在解《诗》时籍阐发义理而离开《诗》之本义走的太远。  相似文献   
98.
本文诠释要点在于说明《阴符经》大一统的世界观,阴阳互补的运动论,生死互根的人生观,保和太和、万国咸宁的发展观,知行统一的方法论。把《阴符经》纳入哲学语境予以诠释,说明引经入哲、古为今用、存古读经、知今用道的重要性,使古典文化,经、史、子、集走向理性,远离宗教。  相似文献   
99.
那薇 《中州学刊》2003,(4):147-151
道家强调在生存过程中的不沾滞利害、不关涉物我对立的生死一如的境域。海德格尔认为人是会死的走向终结之人 ,是在时间中生存着的人 ,是把生命整体带入生活每一瞬间的人。  相似文献   
100.
“隔”是中国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通常是指文艺创作中写情状物不真切、不明晰。而在审美接受中也同样存在着“隔”,这种“隔”通常表现为两种:一种是仅仅停留于字面,对文艺作品进行了一种历史的、日常的、实证的解释;另一种是不满足对作品的文学、美学诠释,而执意追求文学的深度诠释,从而造成“过度诠释”。中国古典审美接受中的“隔”有着一定的理论基础,得到了中国古典美学从理论和批评方法上的支持。但是,中国古典审美接受中的“隔”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反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