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193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60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江西社会科学》2013,(12):21-27
孔子时代的圣人半神半人。孟子与荀子的圣人是人,完美的人,可以为楷模和导师。汉儒将圣人观进一步深化与神话,圣人从人上升为神,成为神圣的权威,圣人之言成天经地义。这一从半神半人、人到神的历程体现了儒家的神圣化与制度化建设过程。它标志着儒家人格走向了宗教神圣,儒家由一个学派转换为宗教教派,儒家走向了宗教。  相似文献   
22.
在科学与各民族文化尤其像中国这样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的冲撞和融合中,科学的文化本质最易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显现。因此,“西学东渐”是理解科学颇有特色的场域。西方科学的传入对中国文化有三个层次的影响:一是对中国传统科学的影响;二是对儒学、道家文化等各个文化形态的影响;三是对整个中国文化的影响。围绕这三个层次,文章作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23.
佛家环境伦理与生态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家的伦理思想中包含着潜在而丰富的现代生态智慧:它在"人性本净"的基础上引导人们生成慈悲情怀;在"众生平等"的理念下拓展人们的伦理疆界;在"依正不二"的原则中确立人们的生态责任;在"圆融无碍"的思维中体悟亲和的自然。佛家此种慈悲众生、平等无差、依正不二、圆融无碍的环境伦理,作为农业文明下的素朴生存经验与道德体悟,不仅构成了古代文明传承的精神力量,也可成为当今环境伦理建构的理论资源,为当代人类调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类主体自身的关系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24.
韩非以“道理论”为哲学基础,以人性为现实依托建构其法治学说.他将“道”转成“理”,进而转变成现实中的“法”.循着即心言性的理路,以“计算之心”为依据塑造了一种“众人”的现实人性,预设了人与法的分裂形态;又以“虚静心”为依据,建构了一种符合“道理”的人性,并藉由“圣人”与“众人”的对立、不对等关系,使得法对众人的强制转变成众人所不知的“自身”的“道理”,从而构筑起“人法合一”的法治范型.  相似文献   
25.
科学技术哲学就是自然辩证法是既成的历史事实。当年将自然辩证法改成科学技术哲学,并在后面加上括号,特意说明科学技术哲学就是自然辩证法,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时度势做出的决定。就学科体系而言,科学技术哲学的内容和观点继承了马恩所开创的自然辩证法;中国的科学技术哲学和西方科学哲学的重大区别就是它和自然辩证法的一体性。不容忽视的是,否认科学技术哲学就是自然辩证法不仅不符合历史和现实、有违整个科学技术哲学界的共识和情感,而且,有可能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尴尬和负面后果。保持科技哲学的教学体系和研究系统两层楼结构下的多元化格局,当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26.
《论语》中记载了大量的人物品评事例.《论语》的人物品评既是孔子阐发自己思想观点的方式,也是孔子培养人,教育人的有效途径.孔子品评人物与其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相一致,通过对学生的品性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评价,依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其进行教育、点拨.同时,《论语》品评人物的方法也是灵活多变、丰富多彩的.《论语》品评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品藻法和品第法、比喻法、品类法和一字评等.  相似文献   
27.
日常语言的善表达了人们的一种主观判断。但是古汉语之善,主要指能力的完备以及因此而能够完成某项工作的状态。善即完备。从儒家道德哲学的角度来说,善即性的完成或圆满状态。这便是儒家对善的定义。它明显区别于西方的主观判断性的善的概念。  相似文献   
28.
小学与儒学     
许嘉璐 《文史哲》2011,(3):5-15
所谓"小学",简单地说就是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欲弘扬传统,即需阅读典籍;欲阅读典籍,即需掌握"小学",尤其是训诂。不读典籍,不讲训诂而谈文化,乃是在架空中楼阁。训诂为解释而生,典籍之内涵为训诂之本,不可舍本逐末,应当本末兼顾。所以,研究儒学,既要训诂明,也需要"经"义明。而"经"义是训诂所需语境的一部分,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应该做到训诂和义理兼顾。在此基础上,要努力实践,认真体验。就学术总体而言,要提倡四"不"精神——不忘学术之根,不弃为人之本,不轻古人之教,不拒"正业"之知,亦即顾炎武所说的"博学以文,行己有耻"。  相似文献   
29.
黄杰 《文史哲》2022,(2):105-115+167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左传》中两例“荆尸”的内涵逐渐成为楚国历史文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曾宪通、于豪亮等学者根据新出土文献将其解为楚月名,但不少学者持异议,并提出多种新的看法。结合前人的研究,并仔细考察上下文可知:庄公四年“荆尸”应解为举行某种祭祀,与清华简《楚居》“夜而内(入)■”的“■”有密切关系;宣公十二年“荆尸”应解作月名,传文本身包含了表明“荆尸”是时间状语的关键证据。这一案例告诉我们,要充分重视利用出土材料解读传世文献的复杂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