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19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238篇
理论方法论   40篇
综合类   35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拟真是鲍德里亚用来描述当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幻境的重要范畴,从传统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拟真是对已经死亡的真实价值的重构,拟真是代码的阳谋,它是资本逻辑为了确认自身存在合法性在象征层面上的符码游戏,拟真意味着想象残余对象征存在的意识形态支撑.  相似文献   
2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补入的对黑格尔的批判,并非是一般地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而是用费尔巴哈的人学现象学来进行的改造。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立场背后的人本主义具有的非历史的根本错误。这里,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与以后《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中对同一对象的批判在焦点、主题、重点上都有重大的异质性。此时,马克思是用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人学现象学进一步深化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他对黑格尔的批判还停留在对黑格尔的主体与客体能动的辩证关系的一种人本主义的改写  相似文献   
23.
现象学的解构恰恰是将一般科学认识中没有自觉意识到的认知本身的"怎样"通达的方式显现出来了,这就是显示中的形式。解构式的形式显示中的先理解(形式)之在场是对建构对象的更原初的指认。关系意义就是意向性走向现实,这已经是在超越胡塞尔的现象学。这里的存在意义是指将传统哲学中那种客体化的实在——"存在"解构之后获得的东西。这个使存在者得以存在的存在意义,甚至是我们这个生活世界更根本的基础。  相似文献   
24.
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中,列斐伏尔努力建构出一种新人本主义的异化史观:使每一个人成为人的欲望和需要应该是本真性的,这也就构成了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机。正是在这种需要-欲望的人本主义本体论框架内,列斐伏尔成功建构了自己日常生活批判新的逻辑基础。正因为列斐伏尔手中具有了上述这样一个人本主义的价值悬设尺度,所以当他以此去观察当代资本主义的时候,他就发现在今天资本主义的“受控制的社会”中,人的本真性需要和欲望却彻底地沦丧了,这也就是“消费社会”中发生的虚假欲望下伪需要占位的消费异化,人的生命节奏异化为谋生的劳作节奏。  相似文献   
25.
在《都市革命》一书中,列斐伏尔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靠近,还是资本主义都市化实践的现实研究氛围潜移默化的结果,而《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城市》则是他从马克思、恩格斯1845年之后诸多文本中深入研读历史唯物主义的田野工作的成果。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逻辑转换节点。特别是在对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细读中,虽然他并没有直接找到关于城市的专题性研究,但他真的经历了一次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的洗礼。列斐伏尔应该是第一次学会了从客观实际出发去打开现实和概念。这是列斐伏尔思想中一次方法论上的重大转折。虽然他仍然保留着人本主义话语的外饰,但那种从价值悬设出发的人学批判话语已经彻底失去了主人话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6.
马克思之思的当代性言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回到马克思”是 90年代中期以来流传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个响亮口号。这是一种极重要的理论折射。它反映了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深入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发生的深层次发展 ,以及这种理论创新与解释当代社会历史实践最新发展的理论冲动。但是 ,“回到马克思”这个口号本身从一开始也遭遇了一些误解 ,特别是随着“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的兴起 ,一些学者要求马克思的思想应该具有一种直接的当代性立场 ,以服务于解释当今世界激剧变化的需要。近期以来 ,对“回到马克思”的评论和提出替代口号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较为显著的景观。在此 ,我们编发了一组相关讨论的笔谈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当代性问题的实质、马克思与当代性对话的方式、在今天我们面对马克思的基本立场以及“回到马克思”的基本意蕴诸方面 ,较为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哲学与当代哲学之间批判性对话的前提和入口 ,重申了“回到马克思”是这种对话的基础。我们想强调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 ,问题并不在于通过争论确定一种大家都接受的口号 ,而是真正理解我们今天讨论所立足的理论基础 ,这也是学术继承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 )和开新 (在当代性上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核心  相似文献   
27.
本文以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的文本学研究为依托 ,辨识了一些人对阿多尔诺哲学的唯心主义误指。其实 ,阿多尔诺反对任何形式的哲学唯心主义 ,他以特有的方式机智地说明了精神至上论的思想史根源和社会历史原由。可是 ,阿多尔诺也明确拒绝停留在同一性逻辑中的哲学唯物主义和素朴实在论 ,反对将历史唯物主义畸变成一种追逐物质利益的物欲主义 ,他主张社会生活从狭隘的经济决定论中超拔出来 ,走向真正的星丛式的解放  相似文献   
28.
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立场来看,青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1844年手稿》)里的相当一部分论述非非是科学的。按照我的理解,《1844年手稿》并不是青年马克思计划写作的成果,只是他最初以哲学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个思想实验的过程。我已经说明,马克思的这一文本是一个极其复杂多重逻辑线索构成的矛盾思想体,它由三个笔记构成①。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第一笔记第二部分中的劳动异化理论。本文仅就第一笔记的文本及其特定语境再进行一些解读,以求研究的深入。以我已经作出的分析,从《1844年手稿》文本写作的进程…  相似文献   
29.
赫斯是被青年恩格斯称为德国最早的共产主义者①。1845年以前,他与青年恩格斯是同青年马克思一起向前走的两位重要人物。特别是这个赫斯,在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前时期发展研究中,是与其他青年黑格尔派学者一起被放在引言中处置的。这一是由于恩格斯后来在《费尔巴哈论》中主要论及黑格尔、费尔巴哈与马克思的关系,二是没有读到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论著的列宁公式(《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其实历史的真实情况是,赫斯是与青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向前走的重要同路人。这种合作甚至一直到《德意志意识…  相似文献   
30.
张一兵 《求是学刊》2001,28(5):9-12
哲学理念是哲学关于自身的认识和体悟 ,其中包含着哲学家和人们关于哲学的定位、哲学的范式、哲学的视野、哲学的维度的理解。每一时代各种哲学思潮中总是包含着某种主导性的哲学理念。这种主导性哲学理念在重大文明时代的更替中又总是发生深刻的转变 ,从而引起哲学的重新定位。全球化不是单纯的文化现象 ,它以深刻的文化逻辑引导着哲学理念的变革。思考和展望全球化时代哲学理念的变革 ,对于新世纪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2 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的阶段性总结 ,我们特邀几位著名中青年学者从不同视角透视全球化时代哲学理念的变化。孙正聿教授认为 ,必须对全球化时代哲学创新问题进行前提性研究 ,当代哲学创新的基本前提是发现哲学理论的“外部困难”(即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与人类自身的时代性的生存困境的矛盾 )和“内部困难”(即表征人类自身的时代性的生存困境的哲学理论自身的逻辑矛盾 )。张一兵教授则集中探讨哲学理念创新的途径 ,提出通过对马克思文本的精心解读以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长期盛行的研究方式的历史审理而获得一种科学的平台 ,从而准确地捕捉到马克思思想逻辑与当代问题的结合点 ,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返本开新”。其他学者侧重于揭示全球化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