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世界、国际、全球这样的概念,今日几乎成了从官方到民间的口头禅,国人大都耳熟能详。可是,如果真的放到世界和国际的范围内考察,则不难发现,中国人许多习以为常的概念用法,与各国有别,于情理不合,于实事有异。例如世界史的划分,放眼世界各国,或者根本没有所谓的世界史,只有欧洲  相似文献   
22.
自梁启超倡导“新史学”以来,西方社会科学对中国史学的影响逐渐加强,其中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作用尤其值得关注。而这方面引起的主要变动,便是民史概念的提出以及努力使民众成为历史表现的中心和主体。经过民国学人的探索,史学的“眼光向下”和社会学人类学的重心下移合流,民史的重建渐具雏形。但要避免中国历史研究的初民化,充分发挥社会学人类学影响史学的潜力,如何回到历史现场,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3.
太平天国与辛亥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天国革命与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的两大革命高潮。这两大高潮在时间上虽相距半个世纪,但彼此却有着先后继承的关系。太平天国以反帝反封建的崭新姿态,结束了自秦汉以来绵延不断的单纯农民战争,为此后新型革命并辟了道路。辛亥革命继承太平天国的革命传统,由代表先进生产关系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担负革命领导,从而将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推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24.
本期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栏目,选编了海内外的三篇论文,旨在从不同角度探讨国字号事物在近代中国的命运. 在中西文化纠葛的背景之下,经历了夷夏之辩到中体西用的转折,清季民初,变化即进化的观念逐渐流行,并影响后来研究者的思维.同时,也出现了反弹,重新思考西方冲击下固有文化的价值与走向,国学、国画、国语、国医、国术(技)、国乐、国服、国剧、国仪(礼)等一系列国字号概念的产生,以及围绕这些概念及其相应事物的争议,凸显了世界一体化进程中东亚文明别样性在那一时期的挣扎与尴尬,也预示了文化多样性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25.
FromthetimethatLiangQichaobeganTraditionalChineseLearningin1902,totheWuxiSchoolofTraditionalChinese-LearningandtheInstituteofTraditionalChineseLearningatQiluUniversityintheearly1950s,uptothetimethatBeijingUniversityceasedpublic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LearningQuarterly,themodernstudyoftraditionalChineselearningpassedthroughahalfcenturyduringwhichtimevariousschoolsholdingdifferingviewsprevailed.Generallyspeaking,however,itwastheexchangesandfusionthathadtakenplacebetweenChineseandWester…  相似文献   
26.
27.
桑兵 《江汉论坛》2012,(5):5-16
辛亥前后,是日本影响近代中国最为广泛深入的时期。留学生、游历和日本顾问、教习所起的作用最大,由此造成话语、学术系统和政治、社会、教育、司法、军事、财政各项制度的全面转型。明治维新后形成的知识系统和制度体系,早已让日本掌控了东亚的话语权和精神笼罩力,决定了清季以来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影响极其深远。不过,这些变化未必都是进化。作为承接西学影响中国的东学,在中西两面均有格义附会的副作用,导致对于西学和中国的误读错解。这也成为制约辛亥革命研究的瓶颈。  相似文献   
28.
AfullerviewoftherelationshipbetweenPaulPelliotandChinesescholarswillhelpourunderstandingofacademicdevelopmentinmodernChina,itsoriginsandfuturecourse,themainstreamandperipheraltrends.Pelliot'semotionalcommitmenttoChineseculturewasthebasisofhisconcernforhisChinesecolleaguesandtheirwork.InthisrespecthewasinspiredbyhisteacherEdouardChavannes-Atawelcomingbanquetin1933,thehostFuSinianpraisedPelliotprofusely.Pelliot,inhisturn,replied,"ChavanneswastheleadingsinologistinEurope-OnlysinceChavannesh…  相似文献   
29.
历史人物的生死,一般是人物研究的起点和终点。实则对于历史人物的盖棺论定,由于各自的立场观念差异,往往形成罗生门式的演义,可以成为新的研究主题。野史不著作者的《张文襄公事略》,经考查,其实是张之洞死后不久,上海的《新闻报》、《申报》、《时报》、《神州日报》、《民吁日报》等报所刊发的报道、悼念及评论文章(包括译载《文汇报》、《字林报》、《泰晤士报》等外报)的汇编。编纂者有一定的取舍标准和编排调整,但未作删改,可见各报对于张之洞一生具体功过是非看法的千差万别。参照该书所引各报未收入的其他相关报道评论,以及该书未引各报的报道评论,不仅可以探究编纂者的态度倾向,而且可以将张之洞之死作为研究的起点,观察舆论的反应,深究各方的态度,进而考察重要人物的离去所引起的政局和社会波动。  相似文献   
30.
有用与无用     
史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发达加西方,也未见颓势,而后起的社会科学目前正从史学中寻求动力,可见其价值的永恒。现在不断讨论史学功能,原因有二:1.社会歧见;2.学者动摇。史学危机,不始自今日,所争在于有用无用。对此,学术大师们早有精辟论断。顾颌刚曾经说:“学问的范围比人生的范围大得多,如果我们要求真知,我们便不能不离开了人生的约束而前进。所以在应用上是该作有用与无用的区别,但在学问L则只当问真不真,可二当问用不用。学问固然可以应用,但应用只是学问的自然的结果,而不是着手做学问时的目的。从此以后,我敢于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